“压缩包”潮涌,谁在纵容印度人涌入澳洲?
清晨,墨尔本郊区的硬币洗衣店还未开门,长长的队伍已在玻璃门外排起。这不是旺季临时工的习惯,而是印度留学生与家属的“每日routine”。你会发现,一位年轻小伙手边拎着书包,身旁却站着妈妈、妹妹甚至小婴儿。没人多看一眼,这幅景象已不稀奇。澳洲的街头,就这样悄然变成了印度式的“家族留学展演场”。
抢跑政策,最新赢家是印度
最近半年,留学生间最口口相传的“课代表”不是中国学霸,也不是越南勤工俭学,而是印度学生。他们似乎拥有一张到澳洲教育移民跑道上的VIP通行证——五年学生签、八年工作权、学历互认,连家属都能搭车享受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红利。政策风刮起的那一刻,别的国家收紧大门,唯独澳洲还在为印度人铺红地毯。
我的一位澳洲高校行政朋友坦言,最近新生“入读名单”里,印度名字占到四分之一。去年12月,印度总理莫迪访澳,阿尔巴尼斯总理当着全球媒体的面签下“移民伙伴协议”,澳洲一下子成了印度家庭留学移民的最大“友邦”。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别人纷纷关门,澳洲却逆流而上?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澳洲需要留学生的钱,更离不开廉价劳动力。”
这笔账,不只是学费那样简单。
“印度压缩包”:学签的暗影
表面上你看到的,是一名持学签的印度学生。你看不到的,是他身后跟来的配偶、父母、兄弟。数据显示,去年12万人次的留学生亲属以陪读形式入澳,五分之一根本不是来上学,而是合法偷渡进工厂、厨房、平台工作。“我身边的印度同事,几乎没有单枪匹马来的,”一位悉尼华人餐厅老板半开玩笑说,“都是压缩包组合——学生带着爸妈老婆一家三口四口,合力找工赚钱。”
多的是华人留学生抱怨“陪读印度父母抢了我的兼职”,一位南澳移民中介透露,帮印度客户规划时,首先问“能带几口?”而华人同龄人,多数因政策限制独自求学苦熬。你有没有发现所谓“多元文化友好”,在某些具体规则下变成了利益倾斜?
野路子“移民策略”:澳洲的政策缝隙
各路印度家庭之所以能轻松上岸,不只依赖签证宽松,更精于“策略仪式”:选移民加分地区钻地理红利,避大城市只为政策优惠;专业一律锁定IT与护理——根本不看学校排名,“只看课程过不过移民局认证”;真读不下去,立马切换去做木匠厨师。家中亲戚递进登陆,兄弟姐妹随后再申陪读或过桥工签。
而澳洲移民管理真正有底气严格执行时,却偏偏在印度学生和家属面前“睁只眼闭只眼”。一位留学行业从业者直言,“印度人什么都敢试,一遇查证立马群体抱团,这才是真正的移民产业链。”
岗位压力之下,谁在买单?
校园之外的风暴更加剧烈。这几个月,澳洲大批华人白领、技术岗被裁,失业论坛里共鸣一片:“工作都流向印度,连医保客服都外包到班加罗尔!”某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前员工说,一道流程分包印度后,效率骤降,客户满意度连连下滑。
然而成本面前,资本从不手软。澳洲本地公司花一个人的工资,可在印度买下四个码农团队,甚至得到额外免费试用服务。“我们老板嘴上说缺人才,其实根本是贪便宜,”一位金融科技企业的被裁华人坦言,“管理层明明知道质量跟不上,最后埋单的只能是消费者和普通员工。”
更绝的是,外包不仅砸碎澳洲本地就业,还扰乱职场秩序。一批进驻澳洲的印度劳工,按“深圳慢工”式请假套路,一个团队每月都在演“家人生病”小剧场。澳洲老白男工程师无奈吐槽,“不是项目没人会做,而是没人肯好好做。”
打着全球合作的名义,折射出的其实是资本对低成本的极致渴望,和澳洲移民政策对印度敞开的任性宽容。这场角逐里,谁是真正的赢家,谁承担了损失?鸿沟正在现实中裸露。
隐藏在光鲜背后的裂缝
更让我感到讽刺的是,明明监管层对非法中介和“政策钻空子”心知肚明,依旧选择对印度大门紧开不闭。或许这是澳洲“多元共赢”忽视的一道深层裂缝:表面是国际化、包容与增长,内里是分配失衡、利益优先和系统性迁徙。
当一个民族能以“家庭打包”的方式钻过政策、抢占本地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空间已经不再纯粹。类似的焦虑和愤愤,澳洲本地工薪阶层、华人移民、仍在苦苦刷数据求工签的年轻人,或许都有共鸣。你身边有没有碰到过“印度压缩包”?你又如何判断,这样的移民合作,是共赢还是新的隐蔽壁垒?
很难断言澳洲这套政策是否会发生根本性转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政策风向骤变的此刻,留学、移民、就业之间那条灰色地带还会继续蔓延。而一切的推力之下,谁来为“廉价与宽容”的后果买单?我突然想起那天洗衣店外那个疲惫的华人留学生,他一边刷小程序抢工作机会,一边看看旁边一家五口吵吵闹闹的印度人,忽然自语:“我能拼过一个家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