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经济类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建议:投入一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水平。
这一提议不仅凸显了城乡养老金差距大的现实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如何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稻葵教授指出,当前城乡养老金的差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倍。在农村地区,65岁以上、已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口接近一亿,然而他们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却十分微薄,全国人均水平仅为234元,许多地方甚至只有100多元。这样的养老金水平显然难以维持一个基本的、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针对这一现状,李稻葵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步将这些农民的养老金提高到每月2000元,甚至3000元。他估算,实现这一目标大约需要每年投入一万亿元人民币。
虽然这一数字看似庞大,但李教授认为这是一笔值得的投资。他解释说,提高农民养老金不仅能够直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能够通过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税收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李稻葵教授的观点并非孤例。
今年早些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主张投入一万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将农民的养老金提高到每月600元,以期通过这一措施来扩大内需。
此外,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农民每月养老金240元,职工3200元,相差14倍,应该尽早解决。
呼吁提高农民养老金的,还有姚洋、陆挺等经济学家和全国两会的代表等人,此处不再赘述。
平心而论:提高农民养老金的举措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它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还能够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与此同时,这也是对农民多年来辛勤付出的一种回馈和认可,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当然,实施这一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长远的社会效益等。但无论如何,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它关乎着亿万农民的福祉,也关乎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笔者坚信: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后续努力,农民养老金的数额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信源:金融界 ·《清华大学李稻葵呼吁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既是对农民的补偿,也是促进消费的有效途径,还有助于缓解企业内卷式竞争》(2025-01-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