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7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公开披露,79岁的总统特朗普因小腿轻微肿胀接受检查,最终确诊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这一消息源于上周特朗普在纽约观看足球赛事时,脚踝肿胀的照片被曝光,引发公众对其健康状况的热议。莱维特同时强调,检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迹象,并称该病症在70岁以上人群中较为常见。
那么,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究竟是何种病症?对健康影响有多大?今天就结合相关医学知识,对此为大家做出详细解读。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瓣膜“失灵”引发的连锁反应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属于常见血管疾病,核心问题在于静脉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静脉高压”。
人体腿部静脉内分布着单向开放的瓣膜,如同一个个“防倒流阀门”——在直立状态下,它们能对抗重力,确保血液顺利回流心脏。一旦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就会在腿部淤积,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这种病症常见的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从轻到重包括:
腿部红血丝,青筋凸起(外观表现)
腿部肿胀、抽筋
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硬化
严重时会出现难以愈合的下肢溃疡(俗称“老烂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会逐渐老化,静脉瓣膜的弹性和功能也会慢慢衰退,会进一步增加静脉的负担。由于静脉曲张的累积效应,所以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从“蚯蚓腿”到“老烂腿”,静脉曲张的分期
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最常见的表现,因浅表静脉迂曲扩张形似蚯蚓,民间也称“蚯蚓腿”。
临床上通常将其分为C1至C6期,病情进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早期(C1-C2期):仅可见静脉曲张或毛细血管扩张,一般无明显不适,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C3期及以后):症状逐渐显现——
C3期:出现下肢水肿、抽筋;
C4期:伴随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纤维硬化;
C5-C6期:发展为下肢溃疡,即“老烂腿”。
不可轻视的“小病”,会带来哪些潜在风险?
很多人觉得静脉曲张只是影响美观的小问题,尤其是在早期阶段,既不疼也不痒,很容易被忽视。
但随着年龄增长,静脉曲张可能会呈现“爆发性”进展。腿部皮肤会因长期静脉高压变得菲薄脆弱,进而引发瘀积性皮炎;
患者常因腿痒难忍而抓挠,极易导致皮肤破溃,一旦处理不当,破损处就可能发展成溃疡,严重时还会形成经久不愈的“老烂腿”,不仅痛苦不堪,还会大幅降低生活质量。
当年龄到了70多岁时,身体的活动能力往往会下降,不少人因缺乏规律运动,小腿肌肉的“泵血功能”也会随之减弱。
要知道,小腿肌肉在收缩时能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一旦这个“动力系统”效率降低,血液在下肢静脉的淤积时间会延长,不仅会加重原有静脉曲张,还可能引发静脉血栓。
而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向深静脉延伸,最终游走到肺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也是老年静脉曲张患者,需要重点警惕的风险。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尽早干预?
虽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但并非无害。因此,当出现腿部酸胀沉重、肿胀、瘙痒疼痛,皮肤颜色异常时,应及时就医,科学干预才能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免责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疗及医疗依据。身体如有不适,请前往医院就诊!
#淮安静脉曲张钟若雷案例分享##盐城静脉曲张钟若雷案例分享##扬州静脉曲张钟若雷案例效果##镇江静脉曲张钟若雷成功案例##泰州静脉曲张钟若雷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