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一个求援呼声和一个军事行动在顿巴斯前线交错,最终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为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的乌克兰守军画上了句号。
希望的呼喊声尚未散去,包围圈的最后一道缺口已被悄然合拢。
这一天,乌克兰军队内部传出了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
亚速营的元老级人物,第12“亚速”特种旅前参谋长博格丹·克罗特维奇,选择绕过正常的指挥系统,直接通过个人频道向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发出警报。
一个元老的公开警告
克罗特维奇的措辞毫不客气,他将红军城和顿河君士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局形容为“一团糟”,并且强调这种糟糕的局面“每天都在恶化”。
这不仅仅是前线军官的抱怨,更是一份详尽的战场态势通报。
他在公开信中承认,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与邻近的米尔诺格勒(季米特洛夫)几乎已经陷入俄军的包围。更西边的顿河君士坦丁诺夫卡也处于半包围之中。
这番言论,几乎是逐字印证了俄军前一天的战报。
克罗特维奇警告称,俄军的兵锋正持续向着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核心后勤枢纽——克拉马托尔斯克和德鲁日科夫卡推进。
他以一种近乎绝望的口吻断言,红军城的包围圈随时会被彻底封死,眼下是实施救援的“最后机会了”。
基辅的沉默与现实
然而,这封凝聚着前线巨大压力的公开信,似乎石沉大海。基辅方面,无论是总统办公室还是乌克兰军方,都没有对克罗特维奇的紧急呼吁做出任何公开的回应。
这种沉默的背后,或许是一种更为残酷的现实。
事实可能正如一些分析指出的那样,泽连斯基和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手上早已没有可以调动的预备队。
乌克兰军队在漫长的战线上兵力捉襟见肘,已经无法再抽调部队去填补红军城这个正在迅速扩大的窟窿。
因此,克罗特维奇的呼吁,与其说是求援,不如说更像是在为一个无法挽回的结局进行公开的背书。
他所期待的援军,根本就不存在于乌军的战斗序列之中。战局的发展,已经超出了高层决策所能影响的范畴。
关门:赫里希涅的陷落
就在克罗特维奇发出警告的当晚,俄军采取了果断行动。
一支俄军部队从罗金西克出发,向西南方向的关键村庄赫里希涅发起了突袭。
战斗过程异常迅速,乌军的防御似乎瞬间瓦解。
不久后,当地居民便通过社交频道发布消息,称赫里希涅村庄及周边区域已经出现了大批俄军的装备和人员。
这个村庄的易手,从地图上看,正是那个决定性的“关门”动作。
赫里希涅的失守,意味着从西南部通往红军城的最后一条补给和撤退通道被切断。至此,红军城的包围圈被彻底封闭。
部署在红军城和季米特洛夫市区进行防御的乌克兰第63和第68旅,已然无路可逃。
围城之中的抉择
对于被困在城内的乌军部队而言,克罗特维奇的警告成了谶言。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在工事和废墟中抵抗到底,要么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选择后者的时间窗口也在迅速关闭。
俄军的空天军和炮兵部队,在地面突击队和无处不在的侦察无人机引导下,正在对城区的乌军防御堡垒和坚固建筑进行系统性的摧毁。
红军城内的铁路线成为了新的分割线。铁路以南的区域几乎完全被俄军控制,而固守在铁路以北市区的乌军残部,每天都在猛烈的空袭和炮击中承受着大量伤亡。
留给第63和68旅犹豫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笔者以为
红军城的战事,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逻辑。一个资深指挥官的公开疾呼,非但没能换来转机,反而像是为敌人的雷霆一击提供了背景音。
这并非戏剧,而是战场上冰冷的因果链条。
当一方的战略预备队消耗殆尽,那么无论前线将士的警告多么响亮,都无法改变天平的倾斜。红军城内数千名乌克兰士兵的命运,在赫里希涅陷落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决定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