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架F-35B,两次迫降,相隔不到60天。 当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隐形战机冒着黑烟冲向日本鹿儿岛机场跑道时,民航客机被迫空中盘旋,消防车严阵以待——这已是今年夏天英国舰载机第二次在海外“紧急落脚”。
6月在印度,8月在日本,18架舰载机折损2架,超10%的故障率撕开了英国“全球军事部署”的华丽外衣。 美军报告显示,同款F-35B的事故率2025年上半年飙升17%,而英国人的维护混乱、技术依赖和战斗群“裸奔”问题,让这艘7万吨巨舰在战争标准下,生存时间可能不超过30分钟。
印度洋上的39天“度假”
2025年6月14日,印度特里凡得琅国际机场的塔台接到紧急呼叫:一架英国F-35B因燃油告急请求迫降。 当时,“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正遭遇印度洋季风,甲板倾斜超安全极限,飞行员三次尝试垂直降落失败,最终只能冲向陆地机场。 降落后检查发现,液压泵内布满金属碎屑,整个系统瘫痪。
尴尬的场面出现了:由于F-35B的敏感技术,美英拒绝印度技术人员接触飞机。 这架价值1.1亿美元的战机被露天遗弃在停机坪,任由暴雨冲刷三周。 直到7月6日,英国才派出14名技术专家携专用零件赴印,将飞机拖入机库维修。 整整39天后,它才重新起飞——而这段时间足够一场现代海战打完两轮。
联合军演变事故现场
8月10日上午11点30分,同样的剧本在日本重演。 鹿儿岛机场突然闯入一架未报备的F-35B,紧急关闭跑道20分钟。 六架民航客机被迫空中等待,乘客透过舷窗看到消防车包围了这架隐形战机。
当时,“威尔士亲王”号正与美日进行联合演习,计划让F-35B在日本“加贺”号航母上起降表演。 三天前,英美日刚高调庆祝F-35B成功降落“加贺”号,媒体头条还在鼓吹“印太合作力量”——如今轮胎擦痕成了刺眼的讽刺。
事后调查指向机械故障。 与印度事件类似,这次又是液压系统问题。 不同的是,日本机场反应迅速,机体无可见损伤。 但问题在于:为何同款机型、同类故障在两个月内反复发生? 答案藏在F-35B的设计基因里。
故障率翻倍的死亡组合
F-35B的致命短板在于两项“高科技”叠加。 第一是单发结构:全球主流隐身舰载机如歼-35、歼-20均采用双发动机,一台故障还能迫降;但F-35B仅靠一台发动机,一旦故障直接坠海。
第二是垂直起降系统:为实现短距起飞,其发动机尾喷口可180度折叠成“升力风扇”,但8吨升力背后的代价是结构极度复杂。 英国罗罗公司提供的升力风扇技术,被证明维护难度远超预期。
在“威尔士亲王”号上,备用发动机落满灰尘、工具散乱难寻已是常态。 地勤人员甚至闹出“倒看维修手册”的笑话。 而美军报告显示,F-35B全球妥善率仅55%,B型事故率占全系列60%以上。 2023年一架F-35B在美国起飞时,因未拆除进气道挡板导致坠海——这种低级失误暴露的是人员训练不足和疲劳作战。
租来的战机,裸奔的航母
“威尔士亲王”号的战斗力,建立在“拼凑”二字上。 设计搭载36架舰载机,实际只带18架,其中6架还是租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 护航舰队更寒酸:仅1艘45型驱逐舰和1艘23型护卫舰撑场面,被专家讥讽为“光杆司令”。
致命短板在演习中暴露无遗。 由于没有固定翼预警机,英军只能用“梅林”预警直升机替代,探测距离仅150-200海里,不足美军E-2D的三分之一。 没有加油机,F-35B作战半径被锁死在900公里内。
尴尬的是弹药:F-35B仅能挂载射程80公里的“宝石路IV”滑翔炸弹,若外挂弹药又会丧失隐身性。 相比之下,中国歼-15可携带射程200公里的鹰击-91反辐射导弹,歼-36作战半径达1200公里。
30分钟沉没的航母
假设“威尔士亲王”号遭遇实战:首先,10%故障率意味着首批出击就有2架战机坠海或无法回收。 甲板调度立即混乱。 其次,没有预警机无法探测1500公里外发射的鹰击-21反舰导弹。 护航舰太少,难以拦截饱和攻击。 最后,F-35B必须逼近到80公里内投弹,而中国舰载机群早在200公里外就能齐射导弹。
美军内部评估指出:从被发现到被击沉,英国航母生存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印度和日本的两次迫降,本质是和平时期的“生存演练”——而它失败了。
维修权捏在美国手里
印度滞留事件拖延39天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没有维修自主权。 F-35B的核心技术受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控制,即便英国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大修仍需美方批准。 等待华盛顿的维修许可,比等待零件运输更耗时。
这种依赖倒逼英意日启动“全球作战空中计划”,试图研发替代机型。 讽刺的是,当日本在8月初高调接收首批F-35B时,英国同款战机正趴在鹿儿岛跑道上喘息。
军费砍刀下的恶性循环
英国国防预算实际购买力比2010年下降9.2%,装备维护成本却暴涨37%。 为保核潜艇项目,英军近年砍掉两栖登陆舰、削减护卫舰数量。 45%的人员缺口导致战舰长期“趴窝”——“威尔士亲王”号2022年就因螺旋桨轴损坏维修半年。
而“两洋战略”要求全球部署:大西洋巡逻、亚太示威、地中海演习……结果却是拆东墙补西墙。 航母远航时,本土船厂里45型驱逐舰排队等维修,23型护卫舰超龄服役。 所谓“全球英国”,不过是政治口号与技术现实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