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中国西北的宁夏银川,贺兰山脚下静静地矗立着一片规模宏大的陵墓群,这就是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它们像一个沧桑的谜题,见证了一个曾经纵横西北、与宋辽鼎足而立近两百年的王朝——西夏。而开启这个王朝传奇的,是一位名叫李元昊的猛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少的传奇,但最后却仍未逃脱那个令人唏嘘的结局,甚至连同他所开创的政权也一起被尘封在历史深处,长期被人忽视……
(1)曹玮的惊叹
故事的开头要从北宋时期的一位大将曹玮说起。当时曹玮奉命在西北边境主持军务,恰巧听到了一桩关于党项首领李德明和他儿子的真实事情。
有一回,李德明指派使者带着马匹去和宋朝做交易,结果这趟买卖的利润很薄。李德明为此大为恼火,迁怒于使者,甚至起了杀心,要杀掉这个办事的使者来泄愤。在场的其他人虽然知道这不公平,但都不敢上前劝阻。危急关头,只有李德明那个才十多岁的儿子站了出来,他对着父亲直言不讳地说:“用咱们宝贵的战马去支援邻近的宋朝,这本身就已经不是上策了。现在竟然还要为了少赚这点钱,杀掉替我们在边境辛苦奔走的自己人?要是这么做了,以后还有谁肯真心实意为咱们效力呢?”
儿子这番清醒实在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盛怒中的李德明。他意识到自己差点犯下大错,便立刻取消了杀人的命令,放过了那位使者。
当这个故事辗转传到曹玮耳中,他内心受到了不小的震动。一个仅仅十多岁的孩子,竟能有如此冷静的头脑和这样开阔的视野,更能挺身而出,指出父亲可能铸成的大错,所讲的道理既符合人情世故又深具远见,实在难得。曹玮不由暗暗赞叹,觉得这个少年年纪虽小,却非常懂得凝聚人心、树立威望的道理,将来必定不是池中之物,肯定会有大出息。
这个印象在曹玮心里挥之不去,让他非常渴望能亲眼见一见这位党项族的少年才俊。于是,曹玮多次派遣精干的手下,想方设法接近这个少年,试图诱请他到双方边民往来的集市上来,好让自己有个机会观察。然而,或许是李德明父子有所警觉,或许就是时机不对,几次努力都落了空,始终没能成功把这位少年引出来。
曹玮没办法亲自见面,心有不甘,最终想出了另一个主意。他专门挑选了一个善于观察和绘画的人,秘密潜入党项人活动的区域,目标只有一个:把这个不凡少年的样貌清晰地描绘下来。这位画师想必费了不少周折,终于完成任务。当少年的画像最终被恭敬地呈送到曹玮面前时,曹玮急切地展开审视。画中的人物果然透着与年龄不符的英挺之气。
曹玮凝视着画像上少年坚毅的眼神和轮廓,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感,脱口发出那句流传后世的惊叹:“这真是个天生的英雄胚子!要是将来李德明去世了,让这孩子接班掌了权,他必定会成为咱们中原王朝心腹大患啊!”
曹玮的忧虑没有落空,时间最终印证了他的眼光是何其敏锐。多年以后,画布上的那个少年没有沉寂,反而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他成长为了党项人的最高首领,更是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公然脱离宋朝,称帝建国,创立了雄踞西北的西夏王朝。
他麾下剽悍的党项骑兵在他的指挥下,一次又一次地驰骋疆场,不断侵扰北宋的边境,甚至在著名的三川口、好水川等几次大战中大败宋军,让整个北宋的西北防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年曹玮凭着一件小事和一纸画像所发出的沉重预言,就这样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一字不差地变成了残酷的现实。那个让名将曹玮如此忌惮的少年,正是后来名震天下的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李元昊。
(2)党项人的崛起之路
李元昊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他背后的整个党项族数百年的奋斗。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早在汉朝时就迁徙到了河西走廊一带(今甘肃、宁夏等地),过着游牧生活。到了唐朝,强大的吐蕃王朝崛起,不断向东部扩张。党项人抵挡不住,被迫向东迁移,进入今天的陕北、宁夏、陇东地区。
几百年间,党项人生存的这片土地一直不太平。他们西边是强大的吐蕃,周围还有吐谷浑、回鹘等同样骁勇善战的民族。同时,他们还要面对企图开疆拓土的隋唐帝国。就在这样强敌环绕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党项人逐渐养成了极其彪悍尚武的民风。有句流传的党项民谚很能说明他们的性格:“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意思是要干就干大事,挑战强者。
党项人真正发展壮大的契机,是在唐朝末年。那时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巢大起义。一个叫拓跋思恭的党项首领响应唐朝皇帝的号召,率领几万人的部队帮助朝廷镇压起义军,立下功劳。唐僖宗非常感激,不仅赐给他皇族的“李”姓,改名为李思恭,封他为“夏国公”,还任命他为夏州(今陕西靖边一带)的节度使。从此,李思恭和他的子孙就世袭统治夏州一带,成为西北一个重要的藩镇势力。
当然,一个弱小部落想要强大起来,往往需要连续几代杰出领袖的努力。对党项人来说,李思恭之后的三代人——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正是这样关键的人物。
李继迁是李思恭的后人,出生于宋朝刚建立的公元963年。十二岁时就因才能出众,被当时的党项首领李光睿(李思恭的后裔)任命负责部落事务。公元982年,李光睿的儿子李继捧继位。令人意外的是,李继捧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主动跑到宋朝首都开封,向宋太宗表示愿意放弃世代相传的夏、绥、静、宥、银五个州(大致在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区域),归附宋朝。
这个举动惹恼了很多不愿归顺宋朝的党项人。其中,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联合自己的弟弟李继冲和亲信张浦等人,用了一个巧计逃出当时被宋朝控制的区域:他们假装为母亲送葬出城。逃出后,李继迁暗中聚集反对归宋的力量,几年后就成为党项部落新的领头人。李继迁非常机智、擅长权谋,他在北方辽国的支持下,仅用几年时间就成功从宋朝手里夺回了那五个州。
后来,他又攻占了西北的要地灵州(今宁夏灵武),改名西平府,作为自己的统治中心。公元1004年,李继迁在与吐蕃部落的战斗中中箭受伤,不久去世。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的性格与他父亲不同,不那么锋芒毕露,但更加善于谋划策略。他继位的时候,宋和辽两个北方大国经过二十多年战争,于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实现了和平。面对这种局势,李德明采取了同时向宋辽两边示好的“依辽和宋”政策,表面上臣服于这两大强国,换来和平发展的机会。暗地里,他积极向西扩张,将西夏政权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八个州。北宋的名臣韩琦和范仲淹后来就曾指出:“自从李德明归顺朝廷(指宋朝)后,他的谋划从未停止,向西攻打吐蕃、回鹘,将疆土拓展了几千里。”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打下最关键的两个城池——甘州(今甘肃张掖)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功臣,并不是李德明本人,而是他年轻的儿子李元昊。李德明为了攻取甘州,历时二十年,先后五次出兵,包括一次他亲自带兵,都没能成功。直到公元1028年,他派儿子李元昊带兵才终于攻克。
同样,在1032年,李德明命令李元昊领兵进攻凉州,最终也由李元昊成功拿下。就在李德明准备充分,要正式称帝的这一年(1032年)年底,他突然病逝。于是,历史的舞台留给了早已崭露头角的李元昊。
(3)元昊称帝
李元昊年轻气盛,勇武果敢,同时富有谋略。史书记载他“性格雄毅,很有韬略”,同时“懂得佛教,精通吐蕃和汉族的文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但是,他一直不赞同父亲李德明那样对宋朝低声下气的态度。
李德明曾教导他说:“我们家族三十年来能穿上华丽的丝绸衣服,这都是大宋天子的恩赐,不能辜负。”李元昊却反驳道:“穿兽皮、养牲畜,这才是我们民族的习惯。英雄生在世上,就是要称王称霸,要那些丝绸衣服干什么呢?”这清楚地表明,李元昊看重保持党项的民族特点,不愿在宋朝的影响下“被同化”。
不过,李元昊也明白,父亲李德明在位时表面臣服宋朝的政策,换来了和平发展的环境,让党项境内“只有耕种没有战争,粮食长得像云彩一样丰盛”,这为他日后起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他正式成为党项首领后,立即将矛头对准了西面青海一带的吐蕃唃厮啰政权。从1033年到1035年,李元昊多次派兵攻打唃厮啰,虽然没能彻底征服,但他很快调转目标,在1036年一举拿下了河西走廊上的瓜州(今甘肃安西)、河州(今甘肃临夏)、肃州(今甘肃酒泉),并击败了兰州附近的羌族部落。
至此,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甘肃西部)都落入了李元昊的掌控之中,党项政权的疆域达到了“东到黄河边,西到玉门关,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面控制大漠”的辽阔范围。河西走廊不仅成为西夏未来的军事屏障,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更重要的是,夺取河西走廊切断了宋朝一个重要战略——联合西边的吐蕃唃厮啰、回鹘等政权来牵制西夏的“以夷制夷”策略。从此,宋朝无法再通过这些“盟友”威胁西夏的后方。而李元昊控制住了河西这条东西交通和贸易的要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取得了对宋朝的主动权。
统一河西之后,李元昊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如何治理这个多民族(回鹘、吐蕃、汉族、粟特人等混杂)的地区?
这不同于以往的劫掠,需要建设性的管理。史书记载他有个习惯:“每次准备打仗,都会带领部落首领们一起去打猎,打到猎物就下马围坐吃喝,分割鲜肉,互相征询意见,选择好的计策采纳。”这已有了集体讨论制度的雏形。同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河西地区民众,内心其实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一局面,结束混乱。当地的汉族知识分子们,也纷纷用历史上少数民族成功治理国家(如前秦的苻坚、北魏的拓跋珪)的故事劝说李元昊建立自己的国家。
河西的人心和诉求,与李元昊内心称帝建国的雄心不谋而合。为了建立独立的国家,李元昊采取了一系列“反宋”的措施:
改名换姓:他放弃唐朝和宋朝皇帝赐给的“李”、“赵”姓,改姓“嵬名”(传说中党项始祖祖母的姓),自称“吾祖”(意为“可汗”)。这既表明了摆脱汉文化影响的态度,也显示了对曾经强大吐蕃王朝的一种认同和向往。
推行传统:他强行在党项人中间恢复传统发式(秃顶留边发),禁止汉族发髻。他自己先剃成秃发,然后下令所有党项人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剃发,否则处死。一时间“百姓争先恐后剃头,耳朵戴上大耳环”。他还专门组织创制了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西夏文。
建立制度:设立“蕃学”,培养懂党项语言文化的统治人才。为了争取河西地区其他民族的支持(特别是吐蕃后裔),他有时会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吐蕃王朝的继承者,或者穿起回鹘可汗的服装,试图充当多族群的共同领袖。
然而,一个巨大的矛盾随之而来。要真正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国家,仅仅依靠本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李元昊迫切需要引进有经验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建立制度。
而当时最成熟、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就是邻国宋朝的官僚制度体系。这使得李元昊不得不大量借助汉族精英。许多在宋朝考科举失败的读书人,干脆跑到西夏投奔李元昊。李元昊对他们非常优待,授予他们高级官职(将军、宰相都不少见),倚重他们作为智囊。他甚至花重金买来宋朝皇宫中放出的宫女,让她们侍奉在旁,以便学习宋朝宫廷的运作方式。北宋名臣富弼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元昊是“用中国的皇帝称号,模仿中国的官职设置,任用中国的优秀人才,读中国的书籍,使用中国的车辆、服饰,实行中国的法令。”
这种“表面反宋、实质仿宋”的局面,对于急于使西夏强大的李元昊来说,是难以避免的。虽然他模仿宋朝的做法引起了一些顽固党项贵族的反对,但历史证明辽国也是通过学习汉族制度才强大起来。李元昊无法拒绝这种高效制度的吸引力。可以说,“民族特色”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面子,而“宋朝化”的改革才是维持国家运行的实质里子。
经过长时间周密的准备,公元1038年10月,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定为“大夏”(史称西夏)。消息传到宋朝,满朝震动。
宋夏之间的战争已经难以避免。
(4)战争、和谈与三国确立
西夏的建立,对宋朝君臣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冒犯。他们觉得这不仅是对领土的挑战,更是一种“大逆不道”。宋朝大臣们痛斥李元昊为“小丑”,认为很快就能将他消灭。宋仁宗下令取消李元昊的所有宋朝官爵,断绝边界的贸易市场(榷场),并悬赏重金捉拿甚至杀死李元昊。李元昊预料到宋朝的反应,但宋朝只是经济制裁和口头讨伐,军事进攻迟迟没来。反倒是李元昊按捺不住,在他称帝仅仅一个月后,就主动率军侵入了北宋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挑起了战端。
随后的三年(1040-1042年),西夏军队在著名的“三大战役”中横扫北宋西北边防:
李元昊挟着三战三胜的威势,甚至扬言要“亲自到达渭水边,直捣北宋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惊惶,史书记载函谷关以西都震动,宋仁宗为此忧心得吃不下饭,大臣宋庠请求立刻去修潼关以防西夏打过来。
然而,李元昊发动这几次大战并非真要灭亡北宋(他深知党项军队擅长野战却不善攻城),真正的目的是用武力迫使宋朝在谈判桌上承认西夏的政治地位,换取实际利益。宋朝一方,传统的外交策略也是尽量“花钱买和平”,用物质补偿换取边境安宁。双方其实都不想长期全面开战。
于是,在战场上打完,就在谈判桌上谈。这一谈就是一年多,直到公元1044年年底才达成著名的“庆历和议”。在和谈中,宋朝的谈判代表庞籍对西夏代表李文贵说:“你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如果他真能认错改好,愿意称臣归顺,停止让两国百姓受苦的战争,朝廷以后对待他,礼遇肯定比以前更优厚。”李文贵一听,马上磕头说:“这正是我们西夏人日夜盼望的事!”李元昊听了李文贵的汇报后,也“大喜过望”。相比看重虚名的宋朝,李元昊更像一个务实的现代政治家:只重实际利益,不拘泥于虚名。
根据和约规定:宋朝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李元昊(名义上)向宋朝皇帝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绢帛十五万匹,白银七万两,茶叶三万斤;开放边境榷场,恢复双方贸易。
宋朝君臣认为自己赢了,因为他们用经济手段“安抚”了西夏。西夏则认为大获全胜:虽然名义上称臣,但谁都知道西夏是一个独立的帝国了,而且每年还能从宋朝白拿大量钱物(“岁赐”)。这笔买卖在他们看来简直太值了!
就在宋夏谈判接近尾声时,另一个大国——辽国坐不住了。当时中国的格局是宋、辽两大国角力,西夏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势力,成为双方都想拉拢的对象。以前辽国支持西夏是为了对付宋朝。如今西夏倒向了宋朝,辽国立刻感到被孤立和威胁。辽兴宗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讨伐西夏。
面对强大的辽军,李元昊非常聪明,首先采取“躲”的策略:放弃前方领土,诱敌深入。当辽军推进到西夏境内近四百里,找不到西夏主力时,已人困马乏。在贺兰山打了一仗小败后,李元昊再次后撤一百里,实施“焦土政策”:把沿途所有的房屋庄稼、甚至野草都彻底烧光!辽军陷入无粮无草的绝境,军心涣散。这时,李元昊才率领精兵突然发起猛烈反攻,一举击溃辽军主力,连辽兴宗本人也差点被活捉!
这场惨败迫使辽国也很快与西夏议和。至此,西夏通过高超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先后迫使宋、辽这两个最强的邻国承认了它的独立地位,名副其实地与宋朝(后来是南宋)、辽国(后来是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这一格局维持了近二百年,直到13世纪蒙古崛起才被打破。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李元昊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将原本“国小民寡”的西夏带上了东亚政治舞台的中心,并牢牢站稳了脚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5)晚年失德与身后湮灭
李元昊一生从结发参军打仗开始,前后二十年,没有一个强敌能彻底击败他。他纵横捭阖,与宋辽周旋,成功建立了西夏王朝。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最终却倒在了自己人手下,起因竟是一桩荒唐的家事。
晚年,李元昊好大喜功,沉迷酒色。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为太子李宁令哥挑选的婚宴上,他看中了貌美的新儿媳,竟然强行将其纳为妃子,并册封为“新皇后”!这夺妻之恨埋下了祸根。太子李宁令哥敢怒不敢言。在父亲身边一些心怀不满的党项贵族的怂恿下,公元1048年的元宵节夜晚,太子乘李元昊酒醉毫无防备之时,持刀闯入寝宫行刺。李元昊惊醒反抗,混乱中被砍掉了鼻子,伤势严重,不久便去世,年仅四十六岁。
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雄主,临终前给年仅两岁的幼子李谅祚留下遗言:“将来我们力量衰弱时,应该归附中国(宋朝),千万不要完全听从契丹(辽朝)。因为契丹残暴,中国仁慈。归附中国,子孙才能安宁,还能得到每年的赏赐和官爵。如果被契丹胁迫,我们的国家就危险了。”
从他年轻时极力反抗宋朝、追求独立,到晚年竟劝导子孙依附宋朝,这个巨大的态度转变揭示了历史进程的力量:尽管李元昊曾大力推行党项民族化,但中华主流文化(汉化)的强大影响力,已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西夏政权的骨髓,最终决定了它的方向。
李元昊死后,西夏王朝凭借他奠定的基础,又顽强地延续了一百八十多年。它的终结者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征服者。西夏也成为蒙古在征服欧亚过程中抵抗最激烈、耗时最久的对手——蒙古用了整整二十二年(1205-1227)才最终消灭西夏。传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在攻打西夏时(据一些史料称)中了西夏人的毒箭,最终死在灭夏前夕。成吉思汗死后不久,公元1227年,蒙古大军攻破西夏最后的据点,屠城灭国。
然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后来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整理前朝历史时,组织编写了《宋史》、《辽史》、《金史》,却唯独没有为同样存在了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朝编写一部“《夏史》”。李元昊和他的族人曾倾尽全力创造的辉煌就这样被否定。最终,他们的巍峨王陵在贺兰山下默默地诉说着一切,而那个曾经存在过的王朝,却在官方的历史长卷中几乎被彻底遗忘。这,或许是历史留给后人最深沉的唏嘘。
主要参考书目:《文治帝国》、《细说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