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三线城市的刘大爷发现个怪事:他和机关单位退休的老同学工龄都是40年,可人家养老金每月5337元,自己只有2534元,足足少了一半!翻来覆去查记录才发现,问题出在“视同缴费年限”上——老同学这部分的计算年限比他多18年,还享受了双重计算福利。这事儿在退休群里炸了锅,不少人翻出自己的养老金账单,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
机关单位20年“视同年限”对企业职工的11年,这组数字成了养老金差距的放大器。更关键的是算法设计:基础养老金按总年限算,过渡性养老金又单独拎出视同年限再算一次。机关人员的长视同年限在两个公式里反复增值,好比一笔钱存了两次利息。江苏的周阿姨就深有体会,她40年工龄里有20年视同年限,仅因基数上浮8%,每月就多拿177元。可企业职工呢?多数人视同年限短不说,计算指数还被压低到1.0,比机关按职级确定的1.6-1.8差了一大截。
缴费基数差异更是扎心。北京机关单位月均缴费基数1.8万,私企职工只有1.1万;明明政策要求按实际工资缴费,可多少私企老板为省成本,直接卡着60%的最低线交。这直接掐断了养老金积累的源头。再加上职业年金这把“加速器”——机关单位覆盖率98.7%,企业还不到8.3%,每月又多出1000-2000元差距。企业职工老张说得实在:“咱不指望和人家拿一样,可规则总得讲道理吧?工龄算得少,缴费基数打折,连补充年金都没有,三棍子全挨身上了!”
养老金并轨十年,名义上早废除“双轨制”,实际却留下制度接缝的洼地。2014年前机关单位没建养老保险账户,这些年工龄全算成高含金量的视同年限;而企业职工1992年前视同年限,早被通胀稀释得所剩无几。浙江的陈师傅在1995年国企工资2000元,现在只能按社平工资7437元折算视同基数,比机关按职级工资计算少了近千元。这历史包袱,最终压在了企业退休人员的账本上。
好在今年7月新规动了真格: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计足不计虚”,同一自然年度多地参保只认一个账户。这虽堵住重复缴费漏洞,可核心的视同年限认定标准仍未统一。要真正填平鸿沟,恐怕得学学上海经验——直接挂钩当前社平工资定基数,再严查企业社保违规,让缴费基数不再“缺斤短两”。山东试点的工龄补偿金也值得推广,给视同年限短的企业职工定向补贴。
说到底,养老金不是施舍,是对劳动者贡献的“延期支付”。当湖北刘大爷看着养老金账单叹气时,他念叨的哪是钱多钱少?要的不过是一杆秤,能称得出四十年汗水的重量。毕竟谁愿意忙碌大半生,临退休了还要在数字游戏里吃亏?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