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滨中华街的烟火气一直很足,烤鸭、炒面、包子香味儿在街头巷尾乱窜。
老王蹲在小馆门口,边啃着馒头边乐呵呵地说:“你说现在在日本,咱中国人快赶上人家本地人了吧?走到哪儿都能碰到熟面孔。”他这话还真没夸张。
看看最新出入国管理厅那份数据,华人在日本的可统计人口已经飙到113万。
日本那边老头老太太都说,这可真是越来越有“中国范儿”了。
近期公布的数据不止让人咋舌,也让不少在日打拼的华人心头一阵激动。
368万外国人在日本扎着根,里头咱中国人的数量直接占了头牌。
光是合法登录的华人就有97万,剩下的还有些小伙伴滞留不走,东奔西跑着。
再加上这几十年来入了日本国籍的老乡,总数蹭蹭往上走。
别的国家的人数也在涨,越南小哥、韩国小姐、菲律宾大姐,都在日本这口大锅里搅着热闹。
老李在东京上班,他边喝着便利店的咖啡边刷手机,看到中国同胞人口突破百万,脸上乐开了花。
他说:“这下可好了,以后找工作、找房子、找老乡,都方便多了。俺就像在外面住了个‘分家’,人还没变日本人,心里一直是咱中国味儿。”他旁边的同事小张插话:“咱中国人的日子在日本是越过越有滋味了,可也有点想家。俺妈还天天视频骂我不会烧饭。”
日本街头这些年变化确实大。
往年外国面孔稀稀拉拉,华人多的地方也就几个大城市。
现在走在横滨、池袋、神户,随时都能听到河南话、东北话,甚至小孩儿都开始掺着日语讲家乡话。
别看数据冷冰冰,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一段段漂泊的故事。
人口涨得快像坐火箭。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人在日本还不算多,大伙儿主要是留学生、技术工人。
后来赶上经济腾飞,想留在日本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1989年华人登录人口才13万多,转眼到了2007年干到60多万,翻了好几番。
2008年那年,咱们总算把韩国人挤到第二,成了日本最大外国群体,谁不嘚瑟?
2011年日本闹地震,华人有点慌,有些人赶紧收拾行李准备回国,心里舍不得又不敢留下。
过了两年灾难过去,人口又蹭蹭往上涨。
到2019年全日本华人数量达到顶峰,疫情来了以后大家又收敛了几年。
没想到这两年疫情缓了,华人又开始卷土重来,2024年直接破纪录,华人能在日本扎下的根也越来越深。
中国节每年都在东京代代木公园办。
龙舞狮、脸谱、红旗飘飘,老奶奶们穿着旗袍,孩子们跟着跳舞。
舞台上,主持人用重庆话喊:“下一个节目——川剧变脸,大家伙儿看好了!”台下观众里,不少爸爸妈妈拿着手机录像,嘴里嘀咕:“儿子以后在日本找对象,别把河南话忘了。”对他们来说,中国节不只是吃喝玩乐,更像是给心上补一补家乡的温度。
日本每年都有大量华人申请永住。
永住者说白了就是能一直待着,有点像咱老家户口本。
老王一边填表,一边和小李讨论:“俺要是混成了永住,给家里写信肯定更有底气。”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这类签证也受欢迎,部分人还靠技能实习混口饭吃。
学生群体也不少,留学签证每年都有新面孔。
特定技能签证是新宠儿,不少年轻人通过它进来,想要在日本谋个出路。
人群里男女比例差不多,男人占一半,女人占一半。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小夫妻推着婴儿车,孩子一边撒娇一边喊:“妈妈,我想吃糖葫芦!”老人家坐在公园长椅上晒太阳,看着来来去去的年轻人,偶尔还会感叹:“现在这日本啊,越来越像咱家乡的味儿了。”
越南、韩国、菲律宾的人也在日本扎根,不过华人的增长速度让人刮目相看。
越南小伙子说:“中国朋友在日本,像‘大哥’一样,到处都是。”华人社区里,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家开了新餐馆,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生活有苦有甜,早上挤地铁,晚上下馆子,换个城市,换种生活,心里自有一番滋味。
华人在日本的生活不全是光鲜亮丽。
有些人一边打工,一边学日语,晚上还要赶着视频跟家里报平安。
老李就经常调侃:“俺在这边学会了做寿司,回老家都没人认得了。”有些老乡说,习惯了日本的秩序和安静,却又想念中国的热闹和烟火气。
想家是肯定的,但在日本也慢慢有了“第二个家”。
在日本的孩子们大多是“小太阳”,早上读书,下午学中文,晚上陪爸爸妈妈逛超市。
小王闺女在学校里会日语、中文轮流切换,邻居夸奖她:“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吃得开。”华人新一代已经把中日的文化都装进了脑袋瓜里,将来能不能当“中日桥梁”,谁也说不准。
日本社会已经悄悄被华人改变。
以前街头只有寿司、拉面,现在麻辣烫、酸辣粉、锅贴也开得红红火火。
老张说:“俺每次去超市都能买到豆腐乳,这日子真有劲。”中文学校、华人协会、各种俱乐部,大家都在努力扎根,传承文化。
连日本人都说:“中国人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咋发展?
有些人问,华人会不会越来越多,把日本变成“第二中国”?
也许不会那么夸张,但一大家子在外打拼,心里总有些盼头。
怎样才能让下一代既会日语也能讲家乡话?
怎么才能把中国的传统和日本的秩序都揉到一条裤腰带里?
这些问题,老张、老王、大伙每天都在琢磨。
小李在东京地铁上发信息给老家的父母:“俺在这边挺好,别担心。”电话那头母亲问:“啥时候回家?”小李咧嘴一笑:“等混成了永住,再带你们来看看樱花。”这样的对话,上演在无数个华人家庭。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家”,只是这家有时候在中国,有时候在日本。
其实,数据只是个冰冷的数字,背后的故事才有温度。
113万华人不是一堆名字,是一张张笑脸,一段段经历。
无论是老王逛中华街,还是小张在便利店找工作,大家的生活都在继续。
日本的街头巷尾,华人的足迹越来越深,越来越宽。
等到下一个中国节,大家伙还能聚在一起,聊聊家乡,乐乐呵呵过日子。
谁说漂泊就是孤单?
在日本的中国人,早就用自己的汗水和笑声,把异国变成了“第二故乡”。
华人们在这里种下了梦想,收获了生活,也许过几年还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你觉得呢?
是不是哪天逛街都能偶遇老乡,喊上一句:“老铁,吃饭没?”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