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至1948年的华中战区,共产党阵营的39岁将领粟裕与国民党阵营的46岁将领黄伯韬展开了四次激烈的较量,这些交锋无疑是惊心动魄的大战。这四次与黄伯韬的对决,无疑是粟裕戎马生涯中的辉煌篇章,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高超的战术艺术。
图|粟裕
苏中战役:粟裕巧妙运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成功击败了黄伯韬。
苏中地处解放区东南前沿,与国民党的政治、经济重镇南京、上海相隔长江对峙。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便将夺取苏中、苏北视为关键目标。粟裕对蒋介石的图谋和苏中的战略重要性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且早已在苏中地区部署了作战计划。彼时,由他担任司令员的华中野战军兵力逾3万,面对的是敌我力量悬殊的4比1。
1946年7月,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指挥官李默庵率领的部队总兵力达到12万之众,而黄伯韬当时担任整编第二十五师的师长。10日,华中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成功获取了国民党的作战部署。粟裕随即主持召开了华中野战军的作战会议,明确表示:“敌人分三路进击,摆开阵势意图与我们进行持久消耗战。我方决不与之同流合污,将集中兵力对付其中一路。”“面对敌人12万大军对3万我军的四倍压力,我们则将采取六倍于敌的兵力优势,以攻对攻!”
粟裕巧妙地指挥部队实施机动战,自7月11日至8月12日,华中野战军接连发动四次战斗,共歼敌三万余人,令苏中地区的国民党军队难以维持全面进攻态势。李默庵预测华中野战军可能对如皋城发动攻势,遂紧急命令黄桥守军驰援如皋,并指令黄伯韬进攻邵伯。然而,粟裕的谋略更为高明,他命令驻守当地的第十纵队与第二军分区部队,共计五个团坚守邵伯,以阻止敌军北进。与此同时,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以及特务团则按照既定计划,向敌人的封锁圈中心发起猛攻,分别进攻黄桥与泰州。粟裕运用“围魏救赵”之计,巧妙调动敌人,令其陷入被动。
正如粟裕所预见,黄伯韬带着汹涌的气势疾速而至,立刻分兵三路对邵伯发起了猛攻。黄伯韬更是亲赴前线,亲自指挥炮兵进行猛烈轰击。华中野战军的两个团灵活运用轮番防守的策略,坚守了四天四夜,阵地稳固如山,成功击毙和击伤了黄伯韬部队超过2000人。黄伯韬怒不可遏,然而当他得知迂回包抄的第九十九旅已在途中被全歼,其侧翼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继续战斗恐有败亡之虞时,立刻下令撤军返回扬州。至此,邵伯的防御战宣告胜利结束。
图:黄百韬与蒋
孟良崮战:黄伯韬再败于粟裕。
孟良崮战役于1947年5月13日黄昏时分正式打响,粟裕将军果断命令华野第四、第九纵队正面强攻整编第七十四师;与此同时,第一、第八纵队则以小股部队在敌军左右两翼展开佯攻,以迷惑敌军,而主力部队则勇猛地穿插至敌军纵深;第二、第七、第三、第十纵队,以及第一纵队的一部分,则在外围坚决封锁,阻止敌军其余各路援军增援。
面对第七十四师的紧急情况,蒋介石迅速作出应对,一方面下令张灵甫固守阵地,以吸引陈毅、粟裕的主力部队,另一方面则严令孟良崮周边的10个整编师,尤其是装备了美式装备的黄伯韬第二十五师和李天霞第八十三师,全力支援整编第七十四师。目的在于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意图在孟良崮地区围歼解放军。
陈毅与粟裕指挥五路纵队发起了全面攻势,并严令各阻击部队务必坚决抵挡援敌。黄伯韬凭借其武器优势,持续发动进攻,至14日上午,已将战线推进至距离孟良崮仅6公里的地方。在得知其他增援部队均遭遇强力抵抗,无法按计划抵达指定位置后,黄伯韬的第二十五师“救张(张灵甫)”行动成为了新的作战焦点。黄崖山是第二十五师通往孟良崮的必经关隘。可以说,谁掌控了黄崖山,谁便掌握了第七十四师的命运。承担阻援任务的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奉命昼夜兼程,夺取黄崖山,并最终成功占领了制高点。尽管黄伯韬随后连续派遣营、团级规模的集团冲锋,但由于地形上的不利,他的所有努力均化为泡影。
张灵甫焦急地期盼援军,目光如炬,却只见黄伯韬的部队在严密封锁下,寸步难行。黄伯韬心急如焚,手持望远镜审视前方战场,怒火中烧,来回踱步。在败局已定之际,张灵甫在决定自我了断前,向南京发出电报,痛陈友军见死不救之状,尤其是对黄伯韬未能积极救援的行为表示强烈指责,指出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第七十四师的覆灭,而黄伯韬也再次败在了粟裕的手下。战后,蒋介石将黄伯韬撤职留任。
豫东战役中,粟裕巧施谋略,仅以三师之力,成功抵御了黄伯韬兵团的猛烈攻势。
1948年,豫东战役正式拉开帷幕。在战前部署中,粟裕精心制定了一套“先破开封,再围歼援敌”的战略战术。凭借三倍于敌的绝对兵力优势,他在龙王店成功围困了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经过一番激战,成功抵御了黄伯韬兵团的猛烈进攻,阻止其与仅距五公里之遥的整编第七十二师会合。最终,粟裕部将区寿年兵团总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以及第十六旅的一个团悉数歼灭,并生擒了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及师长沈澄年。
1948年7月3日凌晨,粟裕果断从龙王店战场与铁佛寺的包围圈中撤离部队,更是巧妙地从阻击邱清泉的阵地中撤回队伍。他集结了所有可调动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对黄伯韬兵团发起了猛攻。
4日,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对黄伯韬兵团发起全面攻势,成功将其合围。黄伯韬兵团损失近两个团,被迫退守于帝丘店及其周边的十余个村庄。翌日,在坦克的引导和飞机、炮兵的火力支援下,黄伯韬兵团步兵对华东野战军的进攻部队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经过长达7小时的激战,华东野战军对敌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并将其击退。日落时分,我军再次对敌军发起了攻击,至6日清晨,又成功歼灭了敌军一个多团。
6日的傍晚时分,随着夕阳急速西坠,黄伯韬下达了焚毁所有文件、处决所有解放军俘虏的军令。全军将士目光紧锁着那一片漆黑的解放军阵地,静候着一场殊死搏斗的爆发。
破晓时分,阵地前一片寂静,“共军撤退了”!全军上下欢声雷动,黄伯韬惊恐之心方才平息,庆幸自己终于熬过了漫长的夜晚。实则,粟裕察觉到黄伯韬已陷入混乱,正是撤离的绝佳时机,于是将剩余炮火尽数倾泻至黄伯韬兵团阵地后方,悄然无声地撤出了战场。此次战役,共歼敌九万余人,乃华东野战军主力转战外线后的首场、亦为两年来的最大规模歼灭战。
战后,蒋介石于南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会,以表彰黄伯韬在救援行动中的卓越贡献。黄伯韬感慨万分,多次郑重承诺“誓以生命相报效”,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个月后,他的誓言竟不幸成真。
图|淮海战役碾庄战役
淮海战役:碾庄黄伯韬败自杀
豫东战役落幕之际,在顾祝同的鼎力推荐下,黄伯韬荣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麾下兵力总计约达12万之众。11月6日,淮海战役的战火骤然点燃。黄伯韬于同日紧急召集军、师长会议,严令各部火速向徐州进发。至11月7日拂晓,部队抵达碾庄,他遂下令兵团部暂驻此处。黄伯韬刚在碾庄安定下来,便接到紧急报告,称解放军三四万精锐正南下,直指碾庄;另有约一两万解放军主力,正沿着陇海铁路南进。午时,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向黄伯韬发送了一份急电,内含蒋介石的命令,要求该兵团在碾庄地区做好决战准备。
黄伯韬紧急召开碾庄会议,向各军军长下达了作战任务。正当他忙于部署之际,忽闻第三绥靖区的五十九军与七十七军共计两万余人宣布起义,运河与不老河的防线随之崩溃,解放军三个主力纵队已迅猛推进至大许家、八义集,切断了陇海线,进而封锁了黄伯韬兵团西撤至徐州的道路。至此,黄伯韬方才恍然大悟,方知解放军早已对其兵团布下包围之网,自己已然陷入困境。11月11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将黄伯韬的四个军团团围住。
蒋介石力图激励黄伯韬与解放军激战到底,因此日复一日地通过空投向其提供《中央日报》等媒体,这些报刊上刊登了黄伯韬的军装肖像及蒋介石的嘉奖令。于是,黄伯韬在蒋介石的宣传下,被塑造成了一位“常胜将军”。
自11月12日起,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四面八方围攻黄伯韬兵团。11月19日深夜10时,总攻的号角吹响。短短30分钟内,华野倾泻了3万余发炮弹,目标直指不足1平方公里的碾庄阵地。黄伯韬陷入绝望,下令炮兵倾尽所有炮弹进行顽强抵抗。
11月22日傍晚,华野的攻击部队在碾庄的两道围墙之间开阔的地带,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歼灭战。在形势危急之时,黄伯韬举枪自尽,五个军全数被消灭,此举使得解放军在兵力对比上占据了优势,进而全面掌控了淮海战役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