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8 月 13 日,上证指数气势如虹,一举突破去年 10 月以来的最高点,攀升至 3688 点,牛气尽显。回顾去年国庆节后的 7 个交易日,指数爆拉、七日连涨,全市场板块普涨,那是一场 “雨露均沾” 的盛宴。然而,此番牛市行情却有些不同,不少投资者惊觉:指数涨势喜人,自己的账户收益却波澜不惊,这究竟是为何?
深入市场内部,探寻上涨的源动力,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观察哪些板块率先突破 2024 年 10 月初的高点,答案便水落石出 —— 银行股,尤其是四大行,成为了此番行情的 “先锋队”。以农业银行为例,近两年其收益翻倍,即便市值庞大,涨幅仍接近 40%。在指数站稳 3500 点后,行情进一步演绎,科技股、半导体、军工等板块接力加速,呈现交替上涨之势,而银行股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当普通投资者终于看到账户收益稍有起色时,也应思考这轮行情缘何而起。
毋庸置疑,银行股对大盘的热效应起到了关键带动作用。但纵观市场,多数人未从这轮上涨中赚得盆满钵满,可见推动这些大盘股上涨的主力并非散户。银行股市值巨大、波动较小,游资难以撬动,那么,背后的推手大概率是机构投资者。至于机构纷纷布局银行股的原因,不妨回溯到 5 月 7 日财联社发布的一则消息: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及督促行业薪酬管理力度。这一政策调整影响深远,打个比方,若你身处基金公司,掌管巨额资金,工作目标既定,在投资策略上,相较费时费力去研究个股行业、挖掘潜在的 “明日之星”,选择按部就班地买入指数、权重股,无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对于渴望参与这次慢牛行情的投资者,有两点建议可供参考。其一,务必重指数轻个股。市场趋势已然明牌,若担忧波动风险,可将资金拆分成若干份,每月逢低买入,以此平摊成本,降低风险。其二,时刻保持警惕。当资金过度抱团时,暴跌风险往往悄然临近,就如同前几年蓝筹股茅台及消费板块,在过热之后遭遇的剧烈调整。以银行股为例,专业投资者买入银行股多看重其分红率,一旦股价过高,导致分红接近甚至低于无风险利率,或是低于市场平均收益,大规模资金撤离便可能一触即发,届时,高位站岗的风险不言而喻。
在这场 A 股慢牛之旅中,市场犹如一个复杂的棋局,投资者需洞察板块轮动规律,谨慎抉择投资策略,方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搭乘慢牛的东风,收获属于自己的财富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