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7.5万亿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202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这个惊人水平,同比暴增14.4%。这还不是终点,到2025年,增长势头仍将延续。知识密集型服务和数字创新正成为产业新星,企业的胃口在变,国际化的舞台也在扩张,问题却也随之而来: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这个发展速度?日前,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一场论坛上,24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聚在一起,想为这个问题找点答案。这么多“高知”讨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能否真有破解之道?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一高潮】
首先,来点对立的声音提提神。大背景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快速成长,但人才呢?一个说法认为,当前服务贸易领域的“数字+绿色+智能”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产教融合欠佳,必须“打破旧模式,追赶时代步伐”。另一个声音却泼出冷水:服务贸易行业自成体系,培养一两个“明星人才”容易,打造配套的人才生态太难,尤其是现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些技术变幻莫测,学校培养机制改了也未必跟得上。一边是“必须改革”,一边是“难上加难”,这种“纠结味”是不是有点抓人?但别急,咱们的主角们在论坛上还真“聊”出了一些新东西。
【发展过程】
回到论坛,先听听大人物们都说了啥。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候任副会长张汉林开门见山地指出,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新亮点,但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让人心焦。他提了三大应对招数:一是高校增设服务贸易相关专业;二是深化校企合作,用产业需求反推教育供给;三是培养“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复合型人才,这三点其实就像手机上的“硬件升级包”,要是装不上,服务贸易的“系统”迟早要卡顿。
再来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索昕煜,他用“高水平校企合作”“重构育人体系”这些关键词总结了应对之道,并强调,“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是未来教育的新方向。有点抽象对吧?换成大白话就是: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光靠教室里拉小黑板可不行,得直接把学生送到企业一线去实战。
老百姓的反应呢?从朋友圈热议来看,家有大学生的家长关注最多。他们感慨,“原来服务贸易还有这么多讲究,早点知道的话,早就引导孩子学这方面了!”其实,这条赛道早就不是传统的“酒店管理+外语”,而是综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新玩意”。
【第一低潮】
听完讲者们的发言和探讨,表面上一切都妥了。论坛的成果也不含糊:启动了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还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协议,用以共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基地。简单说,这是一场专业领域的“大型会诊”,成果看似很高大上。
然而,这样的热闹背后,真是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反方观点跳出来了,比如有人说,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虽然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高校、企业和政策层面的实际操作真能同步落地吗?一份标准的制定需要多久?产学研基地能否提供大规模的高质量培训机会?这些都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能否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如果国外的服务贸易领域开始加码,又该如何应对?一场论坛解决不了的问题,正藏在这些细节里。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还在为这些“落地难点”困惑时,论坛中的另一个环节像是一阵风,把话题一下子吹热了。这个环节围绕“AI时代:服务贸易人才机遇与挑战”展开了高端对话。不少专家的见解像是揭开了盖子,其中的一个“惊天反转”是这样的:服务贸易的下一个主战场,不只是劳动力市场,而更多在脑力市场。如果谁能率先完成人工智能与服务的完美结合,谁就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动权。也就是说,“普通服务业”将被左手AI、右手区块链的创新型服务彻底颠覆。
而矛盾也随之爆发。有人认为这是一片新蓝海,大量人才的需求爆炸性涌现;但也有人指出,高校的培养速度和社会需求还存在天然的脱节。例如,AI背景下的金融服务专业未来人才要懂代码、会金融,还得有全球视野,这放在十年前谁能想到?各方争议的火药味一下子浓了。
与会的一些学生代表说:“我们希望听到的是具体操作指南,而不是理论陈述。”这种呼声让与会专家开始反思,如何将AI、大数据这些高端概念与现实的培养体系真正对接?全场话题的矛头,直指人才培养的根基问题:服务贸易行业的迭代速度,是否会让教育体系“跑不动”?这种冲击力,你感受到了吗?
【第二低潮】
不过,论坛结束后,讨论的热度似乎退了一点,大多相关方还是试图找到一些“缓和点”。比如,有公司表示,愿意提供更多服务贸易领域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听上去挺美,是吧?但深挖下去问题依旧存在。当前多数企业自身还处在转型期,连AI和数字化怎么结合都没整明白,真能抽出精力带学生跑起来?这是不是有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比如,新的专业要新增课程、聘请老师,改革专业设置不仅是时间问题,更是资金问题。这种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焦灼,似乎正让改革深陷僵局。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心理层面。有人认为,未来AI的快速普及可能让服务贸易岗位需求量变少,甚至淘汰掉一些传统岗位,那么现在费大力气投入人才培养是否意义大打折扣?可以说,问题不只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是未来到底需不需要那么多人。
【写在最后】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反思,所有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似乎绕不开“供需”关系四个字。表面来看,不少人提出的对策,都通往同一条方向——让人才培养更切合服务贸易行业的实际需求。但问题是,这样的调整有多快、多准、多稳?换个视角想,有时我们对行业的数据预测过于乐观,却对未来的行业变革缺少足够心理准备,这是不是一种“短视”?
比方说,高校和企业合作关系中,总有博弈成分存在,各方都倾向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你的理论很好,但能不能实战,才是关键。假如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迟迟做不到位,你可能连舞台都还没站上,赛道就已经换了。
【小编想问】
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究竟是产业需求逼高校开新课,还是高校“先行动”引领行业潮流?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总是赶不上时代的需求,这是不是证明高校的教育体系注定要被时代抛在后头?你觉得问题出在哪,跟我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