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国产创新药大踏步出海的故事吗? 2025年上半年,BD交易额直接飙破600亿美元大关,连专家都惊呼这数字快赶上某些国家一年的GDP了! 港股医药板块就是这么燃,瞬间引爆市场讨论。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光大证券的最新报告,他们的研究团队在2025年7月18日的晨会上抛出了这颗炸弹,直接把整个板块推向热潮中心。 你猜这股火热从哪里来的? 让我们一起扒一扒背后的数据和内幕。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从年初到2025年7月18日,已经狂飙63.03%,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直接碾压了恒生国企指数的表现,超额收益高达41.47个百分点。 对比一下全港股的32个行业,Wind港股医药生物板块居然杀进了前三名,稳稳坐上了第一梯队的交椅。
数据冰冷无情,但背后的资金流动却像一场大戏:南下资金天天狂扫货,医药公司的股价节节攀升,谁要是半年前抄了底,现在恐怕正躲在被窝里偷着乐。
为什么生物制品子板块能翻盘134.85%,而中药只涨7.02%? 简单来说,这就是创新药国际化的魔力。 Biotech公司出海BD不断落地,海外大药企抢着买license,像百济神州一单就赚几十亿美金,这股风吹得生物制品板块飞上了天。
化学制药也不甘落后,涨了58.67%,医疗服务稳增49.24%,器械紧跟46.44%,商业和中药却像被遗忘的角落,涨幅才33.54%和7.02%。 分化如此悬殊,投资者们都在论坛吵翻了:是该追高弹性股,还是捡漏潜力股? 看看讨论区,争论不休。
港股医药PE自2021年中一路跌,现在反弹后还是划算。 光看子板块PE中值:生物制品36.8倍,化学制药18.2倍,医疗器械18.8倍,医疗服务29.7倍,中药11.0倍,中药的便宜货让很多人眼睛发亮。 恒瑞医药H股溢价A股20%,药明康德H股从折价转溢价,外资和内地机构用钱投票,重新给港股医药资产定价。这数据一出,港股圈炸了锅,一堆人开始盘算怎么分一杯羹。
港股通扩容后,医药公司超100家被纳入,占了板块总数46.85%。 南下资金不闲着,前十大医药股港股通持仓平均37.90%,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的持仓比例冲高,机构抱团效应明显。 流动性改善让交易异常活跃,有人感慨“资金在排队进港,不跟上就落伍”。2025年7月18日光大证券的会议里,分析师强调这种趋势支撑了整个板块的反弹。
核心驱动里,BD交易是引爆点。 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出海突破600亿美元,荣昌生物和海外巨头的一笔大单就值近百亿,国际化成了估值标尺。 转型企业也带节奏:翰森制药从传统药企转向创新研发,管线更新带来预期上修;石药集团调整策略,盈利改善信号频现;微创医疗在细分赛道突破技术,股价应声而涨。 这些具体例子在投资者群里疯传,大家开始翻旧账找机会。
集采政策可能扩面,部分高值耗材降价超预期,医保控风声收紧,这些都让市场心跳加速。 研发风险如临床试验滞后,投融资环境波动,还有医疗事故黑天鹅事件,2025年上半年,一家公司因试验失败股价瞬间跳水。 这些风险点提醒大家别盲目乐观,做决定前得三思后行。
光大证券的建议直接聚焦标的:医疗器械全球玩家如微创医疗、威高股份、爱康医疗,医疗服务稳健增长股像固生堂、锦欣生殖、海吉亚医疗,创新药BD弹性高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荣昌生物。 团队强调要规避纯题材炒作的公司,长期持有高质量+低估值的组合。 港股社区里,一堆粉丝晒出持仓截图争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