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刚结束,蒋介石电邀毛主席去重庆谈判,表面上是谈和平,实际想试探共产党底线。这事儿从8月底谈到10月中,国共两党高层直接对线,看似商量国家前途,背后全是算计和博弈。
谈判一开始,蒋介石态度还行,觉得老百姓都想要太平,谁先动手谁就得背骂名。他在日记里写得挺直白,找毛主席来谈,一是做做样子秀诚意,二是抬高自己威望,要是共产党不配合,他再动手也有理由。共产党这边先让了一步,承认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这让蒋介石觉得有点戏。
可一聊到军队编制和地方权力,立马卡住了。共产党想保留48个师,蒋介石死活只给20个,还嫌共产党胃口大。省政府和城市职位的分配也吵得不可开交,共产党想在山西、陕西这些地方有话语权,蒋介石直接说不行,双方谁也不让谁。
谈判过程中,蒋介石的心思变了。他在日记里给共产党列了十几条罪名,啥破坏统一、非法占地都写得明明白白,甚至还动过扣押毛主席的念头,想把他扔给国民党法院审。不过这想法来得快去得也快,他冷静下来就放弃了。主要有两个顾虑,一是国际压力,美国大使赫尔利担保毛主席安全,要是动手,美国援助可能就没了。蒋介石跟美国人关系本来就复杂,史迪威那帮顾问早跟他不对付,亲美派将领也可能闹事。再加上苏联,苏军还占着东三省,新疆刚从盛世才手里收回,要是撕破脸,苏军从东北或新疆打过来,国民党地盘就危险了。
另一个顾虑是蒋介石觉得自己稳赢。他在日记里直说,毛主席成不了大事,手里握着350多万军队,美式装备一大堆,觉得自己怎么都能压住共产党。他觉得放走毛主席就像放条小鱼,早晚能抓回来。所以综合一想,他还是礼送毛主席离开,表面上说是为了感动共产党,其实就是权衡利弊后的决定。
10月10日,双十协定签了,承认国民党政府合法,共产党军队纳入国家体系,但具体细节啥军队编制、地方权力都没真解决。协定墨迹还没干,冲突就来了。1945年10月底,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部队在华北擦枪走火,阎锡山部先动手,解放军反击。蒋介石直接撕掉协议,1946年6月全面进攻,内战正式爆发。
内战初期,国民党占上风,拿下张家口、延安,但解放军没硬碰硬,避实击虚,转战陕北。1947年夏天,刘伯承带兵挺进大别山,邓小平指挥后勤,国民党追兵根本跟不上节奏。到了1948年,三大战役直接扭转局面。辽沈战役先打响,林彪围攻锦州,国民党廖耀湘兵团被全歼,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易手。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黄维、杜聿明集团,干掉55万敌军。平津战役,聂荣臻和林彪联手,天津、北平接连解放。
国民党主力彻底崩盘,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南京、上海相继陷落,蒋介石退到台湾。毛主席领导新中国成立,工业化、农业合作化陆续起步,奠定了基础。
回看蒋介石的日记,字里行间能看出他的性格,好面子又多疑。谈判前他欢迎毛主席来,谈判中却不耐烦,骂毛主席贪得无厌。可现实是,国民党军队看着有几百万,美式装备也多,但内部派系太多,腐败严重,老百姓支持共产党,这才是关键。重庆谈判那43天,虽然没彻底解决问题,但后续的走向基本定下了。毛主席的从容和共产党的策略,加上民众的支持,最终改变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