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8 11:55 点击次数:151

廖耀湘占领彰武后为何止步不前,任凭四面攻占锦州,竟俘获范汉杰

辽沈战役中,最激烈、最危急的时刻,应该是在廖耀湘攻占彰武之后吧,他一下子就切断了东野,也就是四野的后勤补给线。要是这会儿,廖耀湘趁胜追击,全力去支援锦州,整个辽沈战局的走向可真不好说!

提到蒋介石,那时可挺高兴的,10月12日就给卫立煌和廖耀湘打了电报,内容大致如此。

不能再等了,得让两锦部队东进会合,趁着敌人攻击两锦,打得疲惫不堪的机会,不管两锦局势怎么变化,廖司令官带着部队就得坚决往西推进,别再犹豫。万一锦州失守,也得拼尽全力去抢救。这关系到东北整个国军的生死存亡,也是今天唯一的战略选择。

谁想到,廖耀湘居然不听蒋介石的指示,坚持不动,结果闹了个大笑话。这样一耽误,后果可就很严重:锦州眼看就要陷落,还把范汉杰也抓了个活捉。

这个消息让蒋介石差点气炸了,十月十八日就赶紧飞到沈阳,命令卫立煌带兵,特别强调要打赢廖耀湘那边的仗,要求他们“全力攻向黑山、大虎山方向,把锦州夺回来”。

可惜,事情都来不及了。10月20日,东野下达动员令:“现阶段我们决心先在东面派出的援军与攻打锦州的部队,首先集中力量,包围从沈阳打出来的廖耀湘兵团,争取在野战中歼灭他们。” 就这样,廖耀湘兵团的覆灭,也就算宣布开启了序幕。

明显,这时有人会猜:廖耀湘攻占彰武后,为什么就停在那儿不动了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两个角度来讲讲……

其一:两个“婆婆”

廖耀湘在辽沈战役那会儿,基本上算是有两位“婆婆”。一个是蒋介石,他要求东西南北都得得手,自己在锦州跟共军“硬碰硬”。简单说,蒋介石这意思是:既然共军要攻锦州,那我就把锦州当诱饵,你们围我的锦州,我就趁机吃掉你们围困的部队。

蒋介石那套大策略,实际上还挺合理,也算挺有胆魄的。不过话说回来,道理虽好,能不能坚持落实下来,还有不少难度。

你可以拿孟良崮战役来比喻,把锦州当做孟良崮,范汉杰就像张灵甫,而李天霞则相当于廖耀湘,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觉到这场战斗的危机四伏了呢?那叫一个“万马从中斩上将首级”。

要是廖耀湘真去执行,那马不停蹄冲向锦州,得有万全的准备,哪怕“救人不成,反遭围攻”也得忍着。这就是共军常玩的“围点打援”战术,把国军打得吃了不少亏,搞得他们心理阴影都出来了。所以,廖耀湘心里其实是不太赞成蒋介石那种“梭哈”的策略,把自己当筹码也挺让他不舒服的。

正巧此时廖耀湘还多了个婆婆,那就是卫立煌。对卫立煌来说,这算得上他的一贯做法——四个字,叫“以拖待变”。

也就是说,以沈阳为中心,你可以攻打长春?随意,反正不支援。打锦州?去打,也还是不援助,只要手里握着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就能拖延。

明显,这会儿,廖耀湘和卫立煌的心思都一样,都是认为,保存实力才是关键,“死道友不死贫道”这话,也是他们的心愿。

要说廖耀湘攻打彰武,那是蒋介石逼他出的招,卫立煌可坚决不同意。既然廖耀湘拿下彰武,也算是在“两个婆婆”之间找到了个平衡点,可让他去救锦州?那就相当于是打破了这份微妙的平静。

所以蒋介石那命令大可先搁置几天再看,别急着搞行动。说白了,就是上下不统一,没人敢下决心拼到底。简单说就是:意见不一致,执行起来就没底气。

其二:国军陋习太要命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廖耀湘攻克彰武也是这样。据新一军陈时杰回忆,“对于汽油,军部是特别注意的,曾由沈阳补给区抢运汽油300余桶送前方。桶上皆贴封条,严格限制其消耗,故行动初期未受汽油缺乏之苦”。

可惜打下彰武之后,就出大问题了,“(国军)汽车兵在新民、彰武、新立屯疯狂运粮回去发财,不惜把原载的弹药油料卸空”。

即,廖耀湘兵团打下彰武后,竟然立马就转变成“奸商”,都捣鼓如何发财去了。所谓“各部抢运解放军遗留物资牟利就忙了三天”,关于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

根据刘鸣球在战地检查第三组视察官那里写的《东北会战军事失败之主因及共“匪”进据沈阳之措施与阴谋》里提到的内容。

师长以上的指挥官们既没有击败敌人的决心,也没有为国家牺牲的意志,完全没有战斗的热情,表现得畏缩犹豫,对于上级的命令执行得不彻底。到十月九日(应是十一日)攻占彰武的时候,本可以一举全歼“匪”军的五纵队和十纵队于饶阳河以东,结果由于彰武“匪”军留下大量高粱和米,各部队却只顾抢运粮食,竟停留了三天,失去了消灭敌人的好时机。

毛人凤转交尚超写的《东北战役检讨》里也提到过:新三军攻占彰武的第三天,原本准备把“匪”军的物资,五百辆大车,拉到新民去……

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形下,就算廖耀湘急着去援救锦州,也根本没法行动起来。

首要一条:弹药和油料都已经从车上卸下了,没有这些东西,还能打啥仗?

第二条:这些车都猛开着,把我们在彰武等地抢来的物资来回运送,倒去赚钱了。没有这些车,怎么搞机械化突进(争分夺秒救援)?

第三条:这些指挥官个个都满脑子“金元宝”,怎么还能指挥部队行军打仗,更别说去冒着生死未卜的险情去救锦州了?所谓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死了人,可钱还大把,真是让人唏嘘。

那么这事儿,该怪谁呢?自然得归咎于廖耀湘了!

说到底,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责任得归蒋介石:国军这个坏毛病,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积年累月形成的,怎么就搞不定呢?眼下反噬的果子已经成熟,就算廖耀湘想按蒋介石的指示办,也没得操作空间——底下的人都已经散了场。

其三:让人苦笑不得的尾声

更让人忍不住苦笑的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除了都在忙着捞钱,耽搁了去救锦州,结果还因为忙于发财,自己反倒成了瓮中之鳖。

据第三组视察官周醒寰说,10月19日,廖耀湘占了新立屯之后,又一心想着抢物资、图发财,结果竟然耽搁了三天都没动。

得晓得,早在10月15日,锦州就已经淪陷了,照理说,廖耀湘兵团本该赶快行动自救,可谁知道人家还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忙着追逐利益谋发财。

这就是国军啊,看着那些解密出来的历史资料越发令人唏嘘:天知道廖耀湘,黄维,不管是哪位,战败被俘了,竟然还能那么有勇气地吼:拉开三十里,再打一仗,真是笑话一场……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