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把阀门关了,俄罗斯才想起中国钥匙插在门上。”
一夜之间,北溪管子炸了,俄气在欧洲的销量直接腰斩。2024年财报出来,俄气亏了6290亿卢布,数字大到连财经记者都懒得一条一条算,直接写“史上最大窟窿”。更糟糕的是,欧盟元旦正式官宣:彻底不买俄管道气。波兰欧盟补贴争端背后的政治算盘大家都知道:先停气,再拖垮莫斯科的财政。于是俄罗斯回头一看,只剩下中国这条线还算粗。
隔壁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船队排着队往欧洲跑,上半年就对欧出口暴增50%。挪威也趁机多开阀门,管道喷得呼呼响。俄罗斯这才意识到,过去四十年死磕西欧单一市场,简直像在豪华酒店订了房却忘了带钱包,结账时候服务生把门一锁,只好翻窗户找隔壁邻居借钱。
邻居中国这边倒是淡定。家里页岩气井不断增加,中亚三条管子稳稳当当往里送气,再加上沿海码头一船船液化天然气漂着进来,根本不慌。2025已经过半,海关统计“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进气量再创记录,连俄罗斯自己都承认“数字漂亮到不敢公开”。听上去像甲方验收结果超标的段子,可它真真实实写在报表里了。
现在两边都在掐表。俄气那份151页内部文件泄漏得不是时候,却把底牌晾得精光:2035年前回不到2022年的出口量。翻译成人话就是“十年之内想翻身,得先求中国帮忙”。文件还补刀一句“短期回欧洲没戏”。所以莫斯科的谈判桌上,俄方代表微笑里带着汗珠,心里算盘噼里啪啦:再不签合同,年底拿什么给董事会上坟?
中国谈判桌上的语气就轻松得多。毕竟手里有土库曼、哈萨克斯坦两条管子,跟俄罗斯这条线形成三国杀——谁便宜买谁。前两年俄气想在价格上硬挺,中方懒得吵,直接把购买计划切成十年期限,表示“不着急,你先慢慢降”。这一招在市场上就叫“心理战到你崩溃”:你不是缺外汇吗?那我等。反正冬天一来,冷的是莫斯科,哈尔滨至少还能烧煤。
西伯利亚力量2号就在这僵局里磨。设计500亿立方米的大项目,因为几毛钱价差拖到2025夏天还没落笔。莫斯科急得上火,私下放出风声“可以把蒙古支线当成赠品”。可北京照样按兵不动,甚至趁中东局势紧张、全球现货价蹿高的时候,转身多签了卡塔尔两船长约。合同一签完,俄方代表团那边的脸色比黑龙江水的颜色还深。
但光发脾气没用,北极项目被美国制裁卡脖子,不给技术也不给船。诺瓦泰克天天找俄气诉苦,大意是“东凑西拼也攒不出一条LNG船”。债务危机像雪球一样往山下滚,越滚越快。俄能源部小范围吹风:再找不到买家补充现金流,明年预算就要砍战斗机。这个时候再看中国的十年窗口期,俄罗斯心里只剩下一句粗口:现在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得签。
北京也没把事做绝。中方谈判留了点利润空间,俄方代表私下吐槽“至少有口粥喝”。年中克里姆林宫和中南海的高层热线,据说只聊了二十分钟就拍板“关键技术细节蒙方会谈解决,价格先按浮动机制走”,成为全球能源圈刷屏的“二十分钟协定”。于是八字还没一撇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一下子从PPT变成了工地打桩声。
更微妙的是,土库曼和哈萨克斯坦也开始重新报价。他们看得出俄罗斯急着回血,赶紧跟北京套近乎:“哥,我气更便宜,还能过境免过路费。”中国脖子更不酸了:想买气?排队,价低者优先。供应链战争变得更像菜市场砍价直播。三方视频会上,北京代表一句“各位还有十分钟报价”,瞬间把会议气氛拉到双十一秒杀区。
摸着良心说,就算俄罗斯管线全开,中国也不会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海上来船、中亚气井、自产页岩气,加上储气库,摆明了多层保险。而俄罗斯只剩下一条路:把气卖到中国,换人民币,再拿人民币去买进口零件修压缩机。这个循环绕得人心累,可是现实比宫斗剧还直白:你不卖,后面真的开不起暖气。
很多人以为冬天才是大考,其实夏天才是补库存黄金期。眼看下一个采暖季还有一百多天,中俄双方的技术组几乎每周视频吵到凌晨三点,对应的中文翻译和俄文翻译都累到嗓子沙哑。好消息是7月底定价机制终于敲定了框架:与布伦特挂钩,但给俄方一个地板价,确保不至于赔得去当铺。剩下的就是力保2027年能把远东10亿立方米那小段一并投产,让故事听起来不那么悲凉。
欧洲那边,美国LNG还在狂飙,波兰欧盟补贴争端继续发酵,布鲁塞尔赌的就是“熬死普京”。可俄罗斯天然气列车已掉头往东开,开慢就得翻车。北京握着方向盘,既不踩大油门,也不拉手刹,就那么挂着空挡滑行。北京的策略总结一句话:你急我不急,十年窗口期,不够再加五年。
收尾不说空话,就让你看看热闹:西伯利亚力量2号到底用多少钱一方成交?2026年的冬天会不会真的比现在更暖?俄方除了降价还能拿出什么底牌?留言区放给键盘侠创业,你说这价格能砍到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