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120%后,黄金震惊市场,但没人想到:美元地位正在被重写。
2025年1月的第一个交易周,金价在亚洲盘里跳空上行,群聊里有人发了张K线截图,配文“又裂开了”,而美元指数同时下挫一个多点位。
我盯着屏幕问自己,避险吗,还是预期在改写货币剧本,后台成交明细里几笔超大单跳过盘口像是急刹车失灵。
时间往回拨到2021年末,通胀抬头与加息在排队,市场还在给美元强势鼓掌,黄金却没有趴下太久,像是故意唱反调。
2022年春到冬,美联储连环加,新兴货币齐齐吃瘪,金价却录得两位数涨幅,和教科书的负相关关系打了个别扭。
2023年初到年末,地缘冲突与银行风波轮番上舞台,黄金每逢风险窗口期就走一段加速段,像对不确定性本能上瘾。
镜头切到2024年的尾声,价格曾摸到每盎司三千七百上方,街头小店的金饰报价一日三变,老板摊手说库存不敢压太多。
2025年1月,世界黄金协会新季调查落地,央行受访者里更多人表态要增持,理由写得直白,分散储备、对冲系统性事件。
同月第三周,美元在全球储备的占比讨论再起,研究笔记里出现“向40%滑移”的估算区间,语气并不夸张,更像是一种疲态描述。
我打电话给做储备管理的老同学,他说不是迷信黄金,是怕单一锚点出错,风险委员会的词更严谨,叫相依性降低。
有人把这轮行情归咎于情绪,我不完全同意,盘后持仓报告里,官方部门与长线基金的同步增配,更像结构再平衡。
换个角度看美国内部,制造业想要喘口气,强美元的光泽在华尔街更亮,主街的感受没那么爽,贸易账单讲的是另一种语言。
对话片段记录在2月的一次圆桌,会场在纽约中城,问题是“需要多强的美元”,一位企业财务长低声说弱一点更好过一点。
2025年2月中旬,国债拍卖出现温吞,投标倍数不差但不兴奋,市场开始押注年内降息路径变通,拐点被反复画圈。
这时旧年故事被翻出来,过去几年里,政策与政治的边界被频繁试探,关于货币独立性的讨论并未退潮,交易员在屏幕上加粗关键词。
有人抛出类比,指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曲线与情绪,我提醒别套模板,那时的油价冲击与如今的供应链重构并不一模一样。
另有一个点值得盯,家庭部门的黄金配置比重在过去五年翻倍,细项里条金与纪念币占比变高,零售端的热情偶尔会误导趋势判断。
我在2月末跑了一趟深圳水贝,柜台前排队不长,但付款时有人拿出分期方案,小贩笑说最近问克重的人越来越懂行。
自问自答一下,金价还能冲吗,短线或许会喘一口,中期要看降息的成色,若是增长放缓带来的降息,金价未必持续获利。
若是市场担心政策稳定锚动摇,情绪会很直觉地拥抱无信用风险资产,黄金就容易被推着走,脚下打滑也会冲出几步。
3月的第一周,几家大行把远期目标重新校准,区间宽得离谱,给人的感觉像是把不确定性明码标价,话里留门。
我更在意数据背后的“脏”,比方说央行购金并非每月等量,常常是季度末集中成交,账面与到货存在时差,这会制造被动波动。
交易层面的小细节也重要,伦敦现货与纽约期货有时价差异常,跨市套利队列排得很长,价差收敛前的噪音很容易吓人。
有人问这是不是“美元要塌”的前奏,我不赞同极端表述,储备结构在缓慢重写,不是推倒重来,更像改合同的小字条款。
3月中旬,一家新兴市场央行披露增加黄金储备的量不大,但理由写得朴素,跨境支付不确定性上升,需要多一层保险。
同一周,美国公布的财政利息支出数据被热议,图表上那根线抬头很陡,市场把这读成降息压力,但财政与货币目标并不总能对齐。
我在社交媒体看到有人贴历史图,说1979年的黄金一年翻倍,我在旁边写注释,那一年也有人在高位追涨后套了两年。
这不是吓唬人,是提醒节奏,趋势是一段一段走的,回撤也是流程,过热指标在2月后半开始频繁闪灯,技术派的灵魂在叹气。
再看全球,地缘摩擦并未降温,事件驱动让黄金在8到20个交易日内常见5%左右的脉冲,统计意义存在,但每次触发点都不一样。
对话再现,采访一位做避险策略的基金经理,问“你什么时候减仓”,他笑说当大家不再问黄金时,仓位自然会轻一点。
4月前夜,关于目标价的争论愈发像口水战,我更愿意盯三件事,央行购金节奏、美元储备占比的边际变化、实际利率的方向。
把话挑明,若实际利率掉头向上,黄金会打喷嚏,若是政策信号被解读为对货币独立的干预风险,黄金会清嗓子然后高歌。
市场不是课堂,结论往往在喧哗里生成,情绪与理性互相打架,价格用脚投票,新闻用标题抢眼球。
我写到这里看了一眼报价,亚盘又被拉起一截,隔壁桌的同事嘀咕“还在飙”,我回他“别用飙这个词,先看成交密度”。
别忘了那些不完美的细节,珠宝店换款慢半拍,央行披露滞后半个季度,期货交割规则有小坑,现实永远和模型有缝隙。
这三年的120%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货币秩序的小改动、储备配置的慢迁移、风险溢价的常驻化,叠在一起把价格往上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