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两位“刺头”将军并肩获上将军衔:许世友与王新亭的胶东分道与南京重逢
1939年,华北平原冬日的风卷着细沙,吹进了386旅的旅部会议室。刚刚从延安调来的许世友,穿着一身旧棉军装,眉头紧锁地坐在陈赓身旁。王新亭政委,师范出身,戴着副眼镜,语速不紧不慢。
面对日军“囚笼政策”带来的困局,他第一个发言:“咱得靠群众。发动老百姓,堵掉鬼子的耳目,拆掉他们的道路,打起来才稳当。” 许世友“啪”地拍桌子,站起来就顶了回去:“打仗归根到底靠枪!
”两人针尖对麦芒,一个动脑子,一个用拳头。陈赓见势不对,赶紧笑着和稀泥:“两条路都走,新亭负责群众工作,世友抓军事指挥,谁都别落下。其实,华北平原那一带,沙地少见,按《地方志》说,香城固一带有一条干涸的河沟,正适合埋伏。
2月10号清晨,炮楼里的日军还没回过神,许世友已派出小部队去威县县城外“假装”骚扰。城里200多鬼子果然上当,拉着山炮追了出来。许世友拎着大刀,第一个冲出去,战士们见副旅长都豁出去,跟着往前冲,像一群下山虎。
王新亭的群众工作这时发挥了作用:增援部队路上被拆桥、挖路,拖得寸步难行。村民们组起担架队,顶着枪炮声往阵地运弹药,抬伤员。老乡们说,那年头,咱家门前的桥头子,上面还留着许世友指挥埋伏的脚印。
一战下来,全歼日军二百余人,缴了山炮和重机枪。消息传到师部,刘伯承师长亲自发电报表扬:“此战是平原伏击战的典范!”老南京军人回忆起这事,说那会儿的电报纸,字迹还带着墨香。
天冷,大家围着大锅,白菜土豆炖得热气腾腾,老乡端上自酿的红薯酒。许世友喝酒跟喝水似的,三碗下肚,脸上烧得通红。王新亭这时端着酒碗,笑呵呵走过来,主动敬酒:“许副旅长,这一仗,首功之臣非你莫属!
他猛地站起来,瞪圆了眼:“咱们是八路军,哪来的‘臣’?”王新亭一愣,忙解释,“就是随口说的,别较真。” 酒劲上头,许世友旧账也翻出来了:“打仗就靠枪杆子!
”王新亭不示弱:“没有群众支持,你这仗打得下去?”两人嗓门越来越高,最后直接动手扭打起来,从屋里一直滚到院子里。院子里的土,踩得乱七八糟,老队员多年后还记得那场面。
”副旅长和政委酒桌上动手,这在386旅是头一遭。消息很快报到师部,刘伯承看着电报,也是哭笑不得。”换在别处,估计俩人都得记大过,公开检讨。
可刘伯承下的是一条调令:许世友去山东纵队第三旅当旅长,王新亭回延安进中央党校。南京城里老人提起这事,常说刘伯承那手“放虎归山”真是高。胶东情况复杂,正需要许世友这种猛人去开疆拓土;王新亭则去党校“回炉”,见识各地干部,学学如何和不同性格的英雄打交道。
许世友到了胶东军区,简直是如鱼得水,把华东的民兵队伍练得扎扎实实。王新亭党校回来,政治工作愈发成熟,后来在太岳军区也是一把好手。转到1955年,北京中南海上将授衔典礼那天。
许世友和王新亭站在一起,脸上都挂着一份难得的笑。许世友伸手握住王新亭:“老政委,当年喝多了,是我不对。”王新亭哈哈一笑,回身捶了他一拳:“要不是你那一架,我还没机会去党校呢!
那年南京,军区大院里,石板路边有一排老树。听说许世友有空就坐在树下,抽着旱烟,看着新兵操练。有一年春天,雨水多,院里积水,许世友亲自带人修排水沟。
老南京人嘴里常挂着一句:“有许司令在,军营里踏实。” 后来,两人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干事,偶尔北京聚会,旧事翻出来又是一阵笑。北平的春天,玉兰花开得正盛,许世友站在台阶上,低头咧嘴乐,王新亭拍拍他肩膀,两人的剪影落在青砖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