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持续走低,全国多地医院发热门诊人头攒动。国家疾控局2025年11月10日通报,我国已整体进入流感流行季,流感活动水平显著上升,南方地区尤为突出。本轮疫情以甲型H3N2流感病毒为主导,取代了去年流行的H1N1,成为今冬明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威胁。与此同时,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在局部传播,但所有病原体均为已知类型,未发现新发传染病。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预测,本轮流感高峰可能出现在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初。与往年不同的是,当前流行的H3N2病毒株在抗原性上与既往毒株存在明显差异,人群普遍缺乏足够免疫力,传播风险因此升高。日本、英国、德国等国也报告了类似趋势,部分公共卫生专家担忧,今年的流感季可能比往年更早到来、强度更高。
为何今年流感来得更猛?H3N2病毒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它比H1N1更危险吗?面对高发疫情,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流感疫苗到底要不要打?三价和四价疫苗又该如何选择?
H3N2并非新病毒,但它在传播能力和致病性上远超H1N1。其表面蛋白变异速度比H1N1快2到3倍,能频繁“换装”逃避免疫系统识别。这意味着,即使你去年感染过流感或接种过疫苗,对今年的H3N2仍可能毫无防备。更棘手的是,由于2023年曾流行H3N2,2024年转为H1N1,人群对H3N2的抗体水平已大幅下降,形成“免疫空窗”,为病毒卷土重来创造了条件。
从临床表现看,H3N2感染症状更重。患者常出现39°C以上的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和极度乏力,病程可持续5至10天。它更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对65岁以上老年人威胁最大。数据显示,在H3N2主导的流感季,住院率和死亡率普遍高于其他类型流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轻人虽免疫系统强健,但可能因过度反应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反而加重病情。
面对来势汹汹的H3N2,接种疫苗仍是防控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我国目前供应的流感疫苗分为三价和四价两种。三价疫苗覆盖甲型H1N1、H3N2和乙型Victoria系;四价疫苗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乙型Yamagata系,理论上保护范围更广。然而,自2020年3月以来,全球几乎未再监测到自然流行的Yamagata系病毒,该毒株已基本从自然界消失。这意味着,四价疫苗“多一价”的优势在现实中并未体现。
专家明确指出:在当前流行背景下,三价与四价疫苗的实际防护效果相差无几。真正关键的是“是否接种”,而非“接种哪种”。如果因等待四价疫苗而延误接种,反而可能错过最佳保护期。疫苗保护效力通常在接种后2至4周产生,持续6至8个月。即便已进入流感季,只要尚未感染,及时接种依然有效。
对于公众而言,最务实的策略是“有苗就打,不必纠结”。国家卫健委建议五类高危人群优先接种: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肥胖者、孕妇及围产期妇女,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这些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升高,接种疫苗可大幅降低住院和死亡概率。儿童一旦感染,易出现持续高热和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
除了接种疫苗,日常防护同样重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尤其是儿童和老人。若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应尽量隔离,避免近距离接触,防止交叉传播。
展望未来,随着12月气温进一步下降,流感活动水平预计将持续攀升。H3N2的高传播性和致病性,可能对医疗系统带来不小压力。但只要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接种疫苗,落实个人防护,仍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这场流感季也再次提醒我们: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它是一种可防可控但不容小觑的传染病。每年接种疫苗,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对自身和他人健康负责的必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