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在釜山谈完,德国总理默茨就对着媒体放话:“绝对不能让美国和中国决定技术和未来”。听着还挺硬气,可看看德国现在的工业状况,别说跟中美掰手腕,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老本都悬。
先说能源,以前德国工业的好日子,全靠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撑着 , 俄乌冲突前,一半多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价格低还稳定,化工厂、钢铁厂跟 “印钞机” 似的连轴转。可北溪管道一炸,一切都变了。
现在德国只能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有时候还得经印度倒手,价格比 2021 年翻了两倍多。工业用电价更离谱,三年涨了两倍往上,靠能源吃饭的产业直接扛不住了:化工巨头缩减生产,钢铁企业减产,连机械制造大佬海瑞克都把生产线搬去了越南。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不含建筑业的工业产出萎缩了 3%,比疫情前还低 10%,“去工业化” 可不是说着玩的。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德国的能源政策:为了搞 “绿色能源” 先炸了自己的核电站,结果电力不够,又得从别的国家买核电。买完还不算,居然把电制成氢气再发电,成本飙升效率还低。到最后,柏林总统府都得熄灯省电,老百姓被号召 “洗冷水澡过冬”。连居民用电都保障不了,还谈什么 AI 竞争?数据服务器比工厂还耗电,现在这状况,跟中美比技术就是空谈。
能源的坎还没过去,芯片又给了德国汽车产业一记重拳。这次的麻烦源头在荷兰,他们以 “国家安全” 为由接管了中资旗下的安世半导体。现在中国规定这类芯片出口只收人民币,欧洲车企彻底慌了 ,库存芯片顶多撑二十天,可车规级芯片认证得一年,换供应商根本来不及。以前德国车企把中国芯片当 “备选”,现在才发现早成了 “必需”:中国芯片在汽车电子成本里占比不低,新能源车领域更高,关键是能效比欧美产品好,价格还便宜。大众找英飞凌求救也没用,远水解不了近渴。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还在背后薅羊毛。特朗普把欧盟汽车关税从 2.5% 提到 15%,大众每年得多掏 50 亿欧元;后来的《通胀削减法案》用补贴挖墙脚,2023 年德企对美投资直接涨了三倍。德国经济部长天天喊 “去风险”,可现在德国自己才是最大的风险:芯片断供逼停工厂,美国又在抢企业,日子难过得很。
最讽刺的是,默茨政府政策来回晃,企业早就用脚投票了。默克尔当总理时坚持 “不在中美间选边站”,德中工业合作得好好的。可现在默茨一边计划访华谈合作,一边跟风打压中企,外长还扯台湾问题搞黄了访华计划,随行商界代表全退团了。
西门子、宝马忙着加大对华投资,巴斯夫在湛江砸了百亿建工厂,德国外流的资本不少都去了中国。默克尔早说过 “对华脱钩是政治自杀”,现在这话应验了:德国汽车在华销量大跌,大众、奔驰都扛不住;反观中国,比亚迪前 10 个月卖了 370 万辆,新势力增速吓人。2024 年德国名义 GDP 看着涨,实际增速却是负的,失业率也涨到了 6%。
吕根岛七位市长联名写信说 “切断俄气是错路,可回不了头了”。这话道尽了德国的无奈:二十年前靠廉价能源成了工业神话,二十年后却因战略失误逼到悬崖边。能源和芯片的双重绞杀背后,是在大国博弈中找不准方向的困境。
其实不管是能源还是芯片,核心得有稳定供应和靠谱伙伴。世界人民都想好好过日子,工业发展需要和平环境,总被外部矛盾牵着走,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德国工业的教训,值得所有选边站的国家好好琢磨:别光喊口号,先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