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热闹非凡,沪指突破3600点创下年内新高,基金公司自购潮更是如火如荼。方正富邦、天弘、工银瑞信等126家公募机构纷纷出手,年内自购金额已超14亿元。这不禁让人好奇:机构们为何选择此时大举自购?他们看到了什么普通投资者看不到的机会?
一、自购潮背后的深层逻辑
显然,基金公司"真金白银"的自购行为绝非偶然。从方正富邦年内两次自购,到张坤、谢治宇等明星基金经理跟投所管产品,这些动作都传递出强烈的市场信号。
但我们要明白,机构自购并非简单的"抄底"行为。根据我的观察,这背后至少有三层含义:
利益绑定:通过自购与投资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投资者信心
市场判断:表明对政策面与经济基本面的乐观预期
长期布局:多数自购承诺持有期不少于一年,显示长期投资理念
摩根士丹利基金指出,A股赚钱效应正吸引场外资金入场。民生加银基金则认为财政发力与消费韧性将改善科技、制造板块的中报业绩。
当然,从显示利益角度讲,第一条更重要,机构自购,也是以小博大,业绩摆在那里,如果基民犹豫,那么就自己带头买彰显信心。自然一块钱能带动10块钱,100块钱。目标很明确,基金现在就需要,业绩增长→规模扩容→增量资金再买股票→业绩进一步增长的良性循环。循环起来了皆大欢喜。
所以股民做股票,也不用太多顾虑,「一个核心,三个不看」别做反即可。
二、牛市中的生存法则
面对当前市场环境, "一个核心,三个不看”是必须的:
一个核心:牛市「适时换股」强于「盲目持股」。前者可海阔天空,而后者只是对赌。
三个不看:
不看冷热:热门股未必是好股
不看涨跌:短期波动不代表长期趋势
不看高低:股价高低不是买卖依据
这套方法的核心在于摆脱情绪困扰,专注于客观数据。在量化投资的世界里,数据才是王道。
三、数据揭示的真相
对此说两个股票,大家里面就明白:
紫天科技的教训
2024年初那波500点的涨幅中,紫天科技8个交易日涨幅超过20%,看似前景光明。但随后股价一路下跌,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
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然后通过量化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初期有一些橙色「机构库存」数据之外,之后「机构库存」数据就一直是小事状态,说明机构参与度明显下降。没有机构资金持续参与的股票,即使短期表现亮眼,也难以维持长期上涨。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瑞丰高材的成功
相比之下,瑞丰高材的走势就完全不同。「机构库存」数据显示其机构资金参与度与行情持续时间高度一致,最终股价翻了两倍多。
这两个案例生动说明:在牛市中,真正决定个股命运的往往是机构资金的持续参与度。
所以说,面对当下行情,除了上面那些数据,从投资思维上,下面3点同样需要注意
关注数据而非表象:股价涨跌只是结果,背后的资金动向才是原因
建立量化思维:用数据说话,避免情绪化决策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找到能够真实反映市场状况的分析工具
当前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的大规模自购确实传递出积极信号。但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更需要理性分析、独立思考。记住:在这个由机构主导的市场中,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往往比预测市场走势更重要。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