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18 23:53 点击次数:128

美英日三国航母齐聚,演练绞杀中国航母!解放军如何绝地反击?

近日,西太平洋海域不再平静。8月4日到12日,一场大规模海上联合演习在此展开,由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挪威六国海军共同参与。

此次演训持续9天,地点位于吕宋以东的西太平洋水域。参演力量强大,共出动了3个航母战斗群以及至少13艘水面舰艇和1艘潜艇。

空中力量也十分可观,参演战机数量超过120架,使其成为近年来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多国海上行动。核心航母包括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号、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以及日本的“加贺”号。

这三艘航母总排水量超过19万吨。它们搭载了F-35C隐身战机、F-35B垂直起降战机以及各类反潜直升机。

这些装备具备全面的作战能力,覆盖了制空、对海、反潜和电子战等多个维度。然而,这场看似常规的多国合作演训,其真实意图引发了外界的广泛思考。

它究竟是西方联盟维护旧有海上秩序的“秀肌肉”行为,还是在不经意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转型与实战准备提供了宝贵的“真实考场”?

岛链锁不住?西方执念再现

尽管美国和英国都没有对外公开此次演习的具体背景想定,但从演习区域和科目安排看,其指向性十分明确。这无疑是一场以台海冲突为背景,专门针对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和潜艇的模拟对抗演练。

演习选址吕宋以东水域,即巴士海峡当面。这个区域对中国海军意义重大,它是我们航母和潜艇进出西太平洋的关键通道。

巧合的是,这片水域与中国军队在6月份举行的双航母对抗演习中,模拟美军航母编队部署并试图封锁巴士海峡的想定区域完全吻合。这印证了中方当时对潜在威胁的准确预判。

此外,在8月7日左右,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的舰载机在宫古海峡附近频繁起降。这暴露了美英日三国在此演练封锁宫古海峡的意图。

宫古海峡是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其宽度约290公里,最窄处仅110公里。有美国军事专家在社交媒体上明确表示,此次演训的真实目的就是“将解放军舰队堵在第一岛链内”,甚至研究“伏击战术”。

演习科目也透露出明确的指向性。英国海军提及进行了舰载五代机之间的对抗演练,这明显是模拟F-35C/B与中国未来部署在航母上的歼-35舰载机之间的空战。

同时,日本自卫队公开的反潜作战科目,则由其派出的潜艇扮演中国潜艇,模拟对多国航母战斗群发起攻击。多国舰艇则通过声呐探测和反潜直升机协同,展开反潜演练。

这些科目实际上模拟了台海冲突中,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和潜艇试图通过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以隔离美日等潜在援军的场景。而美英日航母编队则扮演阻击和封锁的角色。

反潜科目更是直指中国海军旨在出岛链进行伏击作战的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演习中还进行了一项值得关注的科目:航母舰载机互降。

一架英国“威尔士亲王”号的F-35B成功降落在日本“加贺”号航母甲板。日本舰员也登上英国航母学习F-35B的维护与操作。

这一演练的本质,是美英日等国为极端情况做准备。他们考虑的是一旦有航母被击沉,空中舰载机如何回收的问题。通过互相保障和起降能力,它们期望在战时能互相收拢舰载机,维持出动能力。

此次联演的参与方也值得推敲。美、英、日是传统盟友,而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挪威的加入,更多呈现出“政治表演”的色彩。

澳大利亚近年来紧密跟随美国的“印太战略”,西班牙和挪威作为北约成员国,此次派舰更像是向美国“表忠心”。然而,这种“拼盘式”的联演,其真实作战价值存疑。

三艘航母编队看似强大,但其协调指挥、后勤补给和战术配合都需要长期磨合。美英日三国航母的作战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日本“加贺”号仍在改装中,这些都使得其宣称的“封锁”能力,更多地停留在纸面推演层面。

解放军反制:请君入瓮当陪练

面对西方阵营的“封锁秀”,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未选择被动应对。相反,我们以一种“提前卡位”的方式,展现了战略主动性。

根据日本防卫省在8月2日发布的通报,解放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淄博舰”和054A型护卫舰“扬州舰”,已于当天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

紧接着,在8月5日,被称为“海上情报大师”的815A型电子侦察船“玉衡星”号也紧随其后。这些中国海军舰艇的行动时间点非常微妙。

它们均早于六国联合演习正式开始(8月4日),并且选择在美军航母舰载机频繁活动的宫古海峡附近海域部署。这背后的意图不言而喻。

从战术层面看,中国海军的此次行动至少包含两层深远目的。首先,是进行全面的情报搜集。

815A型电子侦察船搭载了先进的电子设备,能够对美英日航母的通信、雷达和电子战信号进行全面截获和深入分析。这些实时数据,将为中国海军未来的反制行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

其次,这也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实战化演练。使用外军航母编队作为“假想敌”,其训练价值远超任何模拟训练。

外军的作战风格、战术习惯以及装备性能都是真实数据,中国海军可以借此机会,全面检验自身舰队的防空、反舰和电子对抗能力。正如军事专家所言:“用自己的军舰模拟对手,总归是‘纸上谈兵’;用外军当陪练,才是真正的‘以战止战’。”

战略格局变:岛链终将失效

此次多国海上演训,深层折射出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博弈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长期以来,美国试图通过“第一岛链”来构建对华的军事包围圈。

他们期望通过岛链上的基地群和海上力量,限制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然而,随着中国海军装备的快速发展,例如055型万吨驱逐舰、山东舰航母以及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的列装,美国发现其“岛链封锁”策略已难以奏效。

此次美英日等国演练“封锁宫古海峡”,本质上是美国对其自身战略失效的一种焦虑反应。他们试图通过这种“秀肌肉”的方式,向盟友传递信心,同时也试探中国海军的反应底线。

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际行动表明,我们早已跳出了传统的“被动防御”思维框架。我们转而构建并完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并非在于“封锁对手”,而是通过持续提升自身的作战能力,使任何试图进行军事干预的对手,其所需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可能获得的收益。中国海军在宫古海峡附近的常态化部署,不仅可以对美军航母编队形成有效威慑,更能通过实战化训练,不断优化战术,最终实现“以我为主”的战略主动。

面对美英日等国此次演习所明确表达的“封锁”意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应对方面,已经构建起多维度的反制能力。首先,在打击目标上必须明确。

一旦美英日等国舰艇参与敌对行动,中国军队会将这些外国舰船定义为合法打击对象,绝不犹豫。在打击手段上,我们将充分发挥多兵种远程打击兵器联合突击的巨大威力。

此次演习所处的海域,完全处于中国军队天基侦察卫星和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的侦察范围之内。同时,它也完全处于中国火箭军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陆基新型高超音速导弹以及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此外,中国海军的舰载高超音速导弹、空军的空基高超音速导弹以及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等,都可以协同火箭军的导弹发起打击。正如央视《攻坚》专题片中东风-100部队发起反航母打击时提及的“发射窗口”,它指的是多兵种协同突击的多型号弹群实现同时到达的精确规划发射窗口。

在中国火箭军和空海军发起多弹种联合火力突击的同时,中国空军的电子战机还将组成强大的电子干扰群。它们将对敌军航母编队发起电子攻势,有效掩护反舰弹群的突防。

在这种高中低空结合、软硬打击兼顾的联合突击下,即使是美军航母编队,也难以有效防御。而英国和日本海自的防空反导实力远不如美军,更难以抵挡。

结语

美英日等六国组织的此次演习,尽管在细节上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连航母一旦被击沉后,舰载机如何回收的问题都纳入了演练。然而,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真实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目前,中国军队已经构建起了从反舰弹道导弹到航母编队的完整成熟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

任何试图通过地理封锁来限制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的行为,都将面临强有力的反制。如果有人不顾警告,执意强行干涉,最终只会是自食其果。

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的地区博弈,将更多地围绕中国如何主动塑造区域安全环境展开。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