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人一边喊着要躺平,一边拼了命地卷?嘴上说人生苦短,转头又开始熬夜加班,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地发朋友圈说热爱工作。你不觉得怪吗?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么?
我前几天刷到蔡澜的那七句金句,最后一句看得我脑袋停顿三秒。他说:你把一块石头看成垫脚石,它就是垫脚石;你看成绊脚石,它迟早把你绊倒。我一边听一边想,这和我前几天看到的两组数据有种微妙的重合感。
先说第一组,国家统计局6月中旬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1元,同比仅增长4.1%。你再对比社交平台上的人设——打工人理财达人生活质感博主——你能想象他们其实平均一个月也就挣四千出头?买完咖啡的钱都不剩下几天的房租。
再看第二组数据,来自中金公司最近的一份调研报告。他们发现,35岁以上的白领中有41.7%的人正在积极规划财务自由,而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方式是开源+极致节流。注意这个极致俩字,有受访者说自己一年没进过商场、没看过电影,朋友聚会一律拒绝,目标是三年存下100万。
我当时就在想,蔡澜那句尽量存够100万是脱离苦役的第一步,听着像句鸡汤,其实就是赤裸裸的真话。你不靠自己攒出一个缓冲区,城市对你来说就是一台不停抽打的机器。
但问题来了,如果现实这么清楚明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在明知不爽的生活里继续原地打转?我又翻回蔡澜那句人生要求缺不能求全,有点意思。他没说人生不能追求完整,他说的是你要求全,那前面得加上‘委屈’两个字。什么意思?就是你要什么都不缺,那代价就是你得咬着牙妥协。可是这不是很荒唐吗?
不妥协你就得吃苦,妥协了你还得咽下委屈。换句话说,这个社会对你没有全都要的配置,你总得少点什么。那你说,我们拼命想过上所谓的完整生活,是聪明,还是一厢情愿?
我想起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在群里发了一句很像蔡澜风格的话:生活没什么意义,除非你能吃点好东西。有人笑他低级趣味,有人说他在摆烂,可我恰好记得他在过去三年里试过卖保险、做代购、送外卖,最后现在在一家咖啡馆做店长。他不是没努力过,他只是在清醒地挑自己能承受的方式活着。
这种清醒,说白了,就是蔡澜嘴里的不要执着。人这一生,不能老想着拥有什么,因为你最后什么都留不住。你见过哪个人能真的人财两旺寿还长?没有。
你看看中国的中产,那些在二线城市有房有车的人,也许看着光鲜,但一场大病就能把他们打回解放前。而你再看高净值人群,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在2024年年底的研究显示,全国拥有千万可投资资产的人群超过240万人,但他们中有67.3%的人表示财务自由但精神焦虑。他们也在怕被套牢、被拖累、被替代。
所以我认同蔡澜说的: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挣多少,人生其实都是苦多于乐。与其想着逆转剧本,不如在吃喝玩乐中找到自己的喘息口。
别急着说我丧。你想一想,现在平台算法推的内容不是越来越极端化了吗?一边告诉你要积极成长,一边塞给你0元创业月入10万的奇迹案例。你点进去一看,大部分都在掏你的钱。什么社群、课程、培训,花了三千块买了个PDF,内容全是你早就知道的那点皮毛。
我们不是太懒,而是太贪。太想要一步到位,太怕落后别人。蔡澜说得很直白:有美女就去爱,有美食就去品,没有就放下。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如果你始终抱着别人有我也得有的心态,迟早是个死循环。
最让我难受的是他第六句:别告诉别人你的辛苦。你听上去可能觉得冷血,但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你告诉父母,他们只会担心却帮不上;告诉爱人,对方未必愿意听,也未必能理解;告诉朋友,说多了变成情绪负担。那你说,我们这些成年人的苦,到底该往哪放?
也许答案就是,放在肚子里,然后努力过点高兴的日子。不为别的,就为在真正倒下之前,活得比别人多一点快乐。
你以为这是躺平?不是,这是认清了现实之后选择主动。人生的意义本来就不是统一标准,更不是谁定义谁高尚。蔡澜80多岁才看明白,我们也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
问题是,你现在看到的那块石头,你打算怎么处理?
是踩上去,还是一脚踢开?#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