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今年春节《封神2》路演那次吗? 有观众直接对乌尔善贴脸开大,现场质问为啥口碑两极分化。 那场面一度失控,搞得老乌也挺尴尬。 说实话,《封神2》那个12.38亿的票房,确实没达到预期,和第一部的26亿多差了不少。 但这事儿吧,反而让我觉得乌尔善这小子有点韧劲儿。
现在《封神3》已经动了,后期制作正式开始。 视效总监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最近接受采访也说了,正在筹备第三部,承认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整个《封神》三部曲可是砸了30亿啊,制作成本24亿,宣发6亿,单部成本8个亿,在中国电影里绝对是顶级投资了。 前期拍摄的钱早就花出去了,2019年剧本和拍摄就基本完成了,2020年1月就杀青了。 所以现在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是必须做下去,不然前两部等于白干。
大片回血靠票房分账。 第一部上映后,得等分账票房回款,才能用这笔钱打造第二部。 所以第一部2023年暑期档上,第二部就得等到2025年春节档了。 《封神2》流媒体上线还因为一些原因拖到了8月中旬,现在剧组就等专资办拨票房尾款,然后用这钱来做《封神3》。
目标档期瞄的是2027年春节档,觉得只有春节档才能容纳这么大的体量。 但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上郭帆的《流浪地球3》了。 有人说《封神3》票房至少不能低于30亿,不然乌尔善以后想拍大片就难了。 要是质量做不好,很可能被郭帆打懵。
除了票房不及预期,还有特效和剧情的问题,比如陈牧驰演的殷郊法相被说太抽象,姬发最后面对闻太师时的犹豫被指“优柔寡断”。 那个“蓝精灵”特效1和魔改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吐槽。
乌尔善在路演现场也给了观众一封回信,说感谢大家的爱护和讨论,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会认真吸收。 他还透露殷郊法相的视效用到了“体积捕捉”全新技术,制作难度和创新性甚至超过了雷震子这样的数字角色。 特效公司还辟谣了“外包公司4500元制作”的说法。北京文化也发过声明,驳斥关于《封神2》亏损的不实言论。
虽然《封神2》和《异人之下1》票房不好,很多人觉得乌尔善的从影之路到头了,但《封神3》的启动说明他没凉。 而且他下一个系列《郑和下西洋》好像也有眉目了。
乌尔善最近挺低调的,社交平台最后一次更新还是九三阅兵的时候。 但在7月11日,他转发了“人民文娱”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态,还写了一句“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故事! ”要是项目没进展,他没必要转这一条。
《郑和下西洋1:沧海幽冥》早在2021年就立项了。 之前说2024年第四季度开机,后来推迟到2025年上半年。 去年12月2日,总局的人去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探班,就到了《郑和下西洋》剧组。所以这片子极有可能已经秘密拍摄了。
这项目可不是普通电影,它是国家电影局“十四五”重点选题,中影旗下华夏电影主控投资,属于半主旋律题材,算是国家文化工程。 演员阵容传闻有陈坤、吴京、黄轩、王宝强,一看就是顶级配置。
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是中国航海史上最辉煌也最争议的一页。 如果乌尔善能把它拍成视觉史诗,影响力可能远超《封神》。 明代宝船复原、海上奇观、异域文明……每个元素都有成为文化爆点的潜力。
中国电影工业这些年在技术上进步明显,《流浪地球》系列证明了我们能做硬科幻,《封神》也在尝试构建东方神话美学体系。 但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叙事自信。需要用中国的叙事方式,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文化输出到全球。 《郑和下西洋》就是个绝佳的机会。 六百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远达东非,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近一个世纪。 这种航海交流和文明对话,很符合当今世界对“中国态度”的期待。
如果他能跳出《封神2》那种“魔改争议”,扎实做叙事、认真做特效,《郑和下西洋1:沧海幽冥》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之作。
乌尔善一直被誉为“华语幻想类型拓荒者”,从《刀见笑》到《画皮II》、《寻龙诀》,再到《封神第一部》,他一直在探索不同类型。 《封神》系列采用三部连拍模式,2018年8月开机,前期拍摄早已完成。 整个系列被视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杆项目,其全球选角、长期训练营模式(如15000人海选、6个月封闭训练)曾引发业内关注。
《封神》系列在尝试构建东方神话美学体系,比如对商周美学的考古式还原,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转化为建筑浮雕,甲骨文元素融入服饰设计,巫觋文化视觉化呈现等。 但在叙事上,影片被批评试图将《封神演义》的散点叙事改造为俄狄浦斯式悲剧,让姬发从“弑父”到“寻父”的转变成为主线,导致原著中“天道轮回”的哲学内核被弱化。 这种莎士比亚化的改编虽然强化了戏剧张力,但也让部分观众觉得这是“一个披着东方神话外衣的莎士比亚似的西方史诗”。
在表演方面,第一部中李雪健饰演的姬昌和费翔的纣王获得了认可。但通过“封神演艺训练营”选拔出来的年轻演员,虽然给电影产业带来鲜活气息,但集体性表演青涩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此外,这些年轻演员在电影之外的舆论风波,也让人感慨。
《封神》系列首部票房24亿虽勉强收回成本,但相较于《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仍显乏力。 这种落差折射出观众对“中国式大片”的某种审美疲劳。 当视效奇观成为现代电影的标配,叙事能力的短板则显得愈发刺眼。 但剧组建立的“封神制片管理系统”,将电影剧本拆解为987场戏、2.6万件道具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可复制的工业化模板,这种将艺术创作转化为标准化、工业化流程的尝试,或许比电影自身的票房数字更具产业价值。
乌尔善的创作理念(如高饱和色彩、心理化角色改编)与观众期待的传统神话叙事之间存在分歧。 这种矛盾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在商业类型片探索中的普遍困境:如何在艺术创新与大众审美间找到平衡。
现在乌尔善继续拍《封神3》既是出于对项目的责任感,也是对观众信任的最后一搏。 若能在剧情逻辑、角色塑造和特效审美上兑现改进承诺,或可挽回部分观众;反之,若延续第二部的争议,则可能成为“高投入低回报”的典型案例。
工业大片从来不只是娱乐产品,它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实力的直接体现,说简单点,就是文化输出。 拍好了,能把东方审美和价值观带向全球。 内地影市完全有能力冲击全球第一大票仓,但如果银幕上全是低成本爱情片、喜剧片或者悬疑片,那我们在世界电影格局中永远只是“市场”,而不是“强者”。
《封神》系列采用套拍模式,2019年剧本和拍摄就已基本完成,2020年1月剧组杀青,之后进入漫长的后期制作。 为什么这么慢? 一个字:钱。
而在7月11日的时候,他罕见转发了“人民文娱”的一篇更新动态。 如果这个项目没有进展,乌尔善也没有必要转发这一条。另外,这部电影可不是普通项目,它是国家电影局“十四五”重点选题,中影旗下华夏电影主控投资,属于半主旋律题材。 换句话说,这是国家文化工程。
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是中国航海史上最辉煌也最争议的一页,它既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也在国际叙事中被长期边缘化。 如果乌尔善能把它拍成一部视觉史诗,那影响力可能远超《封神》。 明代宝船复原、海上奇观、异域文明……每一个元素都有成为文化爆点的潜力。
中国电影工业这些年在技术上进步明显,《流浪地球》系列证明我们能做硬科幻,《封神》也在尝试构建东方神话美学体系。 但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是叙事自信,就是剧本要做好,就应该用中国的叙事方式,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文化输出到全球各地。 《郑和下西洋》就是个绝佳的机会。 六百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远达东非,这一壮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近一个世纪。 这种航海交流和文明对话,非常符合当今世界对“中国态度”的期待。
现在就怕乌尔善弄私货,如果他跳出《封神2》那种“魔改争议”,扎实做叙事、认真做特效,《郑和下西洋1:沧海幽冥》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之作。
《封神2》口碑争议之后,很多人说他“凉了”。 但现在看来,他不仅没凉,还在暗中推动超大体量项目。 这种勇气和责任,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未来。
所以问题来了,你们觉得乌尔善这次能靠《封神3》打翻身仗吗? 2027年春节档,你会更看好《流浪地球3》还是《封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