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刚刷完新闻那会儿,突然心头一震。这不,又是“传承”的话题?乒乓球的传承是不是变成了某种魔咒?我就纳闷了,啥传承?是不是不传传,就真没救了?你说郭焱直播里强调孙颖莎传承大格局,好像只要有师姐带着,年轻人就不会迷失方向似的。可我就想问了,这样的“传承”是不是也变得太公式化了点?孙颖莎带小师妹,姚睿轩、覃雨轩都在跟着学,甚至还会挂念复盘。这不是给年轻人绑上了“师傅”的头衔,就是造了个“你不行我帮忙你就完了”的依赖套。
可是你看看人家孙颖莎,场上是真拼,场下还是懂得投送一种“大格局”。孙颖莎和姚睿轩对阵那场,确实紧张死了。大比分领先时都还在练球,知道不稳,想着要稳住节奏,然后再带着小师妹聊聊天。对呀,本来也没多少时间,战术还得不断调整。你说孙颖莎她那个情商和大局观,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她能在比赛中笑着和姚睿轩说点什么,还记得比赛后“再来点,就好了”,这真是一种心胸。是不是有人会笑说她太大格局,情商太高?可我只想说,这不就是顶级运动员的素养吗?结果被人误解成“师姐带徒”的炫耀,真是悲哀。好像传承就是一家公司,师姐带徒弟,要做不做,成不成功都跟责任挂钩。
你说郭焱讲的那些“传承责任”,我倒是挺认同的,但还得看怎么传。真的只是场上的技术传承吗?还是谁能永远沾着“师姐光环”吃饭?就像你说的,男队的传承就这么悬。林诗栋,那个看起来挺拼的少年,角逐少,机会也少。王楚钦算还不错,毕竟在马龙的尾巴上跑了那么多年,虽说是双圈大满贯的预备队,但也比不上那种“天生的先天优势”。但你看,马龙那老将导师藏得挺深,自己退以后,像林诗栋这样的新人还能靠什么?只能靠后续的“王楚钦们”了。可惜,这帮“王楚钦”们还在成长阶段,压力大得令人窒息。世乒赛冠军也不是轻轻松松就拿到的,只能靠自己,相互扶持,一点点化茧成蝶。
再回头瞧瞧孙颖莎,她带着河北的小师妹姚睿轩、覃雨轩,那叫一个“师嫂、师弟”情深厚。昨天我看孙颖莎和姚睿轩比完,那场打得紧张,第三局差点被姚睿轩“反噬”掀翻了。结果孙反而笑了,嘴角带着那种淡淡的自嘲,跟姚睿轩说“还能再来点”。我当时就愣住了。孙颖莎的心态真是拉满,不仅技术厉害,心理也坚韧。比赛结束后,她还特意在场边给姚睿轩一些复盘技巧,那个懂得“传帮带”的眼神,让人觉得:这是行家里手,不只是在球台上赢了,更是在无声中传递信仰。
你会不会觉得奇怪?这样一位女运动员,以前让人觉得“姑娘家的”,如今变成了球队里的精神领袖。记得之前那个“鱼”跟“小蘑菇”单挑,孙颖莎站在场边,微笑着鼓励那小姑娘,感觉整个氛围都温暖起来。她训练里情商极高,不光自己拼命,还能激励身边人。可就是这样的人,却总在“传承”的名义下,被扯成“家庭故事”。我就纳闷了,别的国家队也有年轻一代师徒传承,但怎么感觉我们这里的“传承”越来越成为“责任”而非“自愿”了?有点像习俗变了味,变得仪式化。
其实你这些“传承”能不能持续?每次看男队的面孔,真让人有股“未来”还得靠他们自己扛着”的忧虑。林诗栋出场有限,几场比赛下来,明显还在摸索阶段。王楚钦算是还挺“年轻”的,但他背负的压力也大得惊人。能成长成这么稳的“战士”,真不是靠“师傅”带出来的,而是靠自己挣扎、靠每一次刷赛场的血泪。而且你发现没有?场外其实最看重的永远还是那些“有前辈,能传帮带”的故事,像郭焱其实也是那种“曾经的世界冠军”,说多专业的技巧,结果戏份太多,没少怼队友。她在直播里谈传承,嘴上说责任,眼里却似乎更在乎“说得好听,场上有人听”。
普通粉丝或许觉得,这就是乒乓球的正常“套路”。师带徒,传承发扬。可真真让人苦恼的是,传承变不成“自发的动力”,反倒变成了“责任的包袱”。那一场场比赛,孙颖莎把状态打得很稳,可我就在想,别人家师姐带着徒弟,可能是从心里希望他们成长。而我们这里,好像只剩责任在背后拎着,这点,谁还能开心?而且,现在球队的“传承体系”真的成熟到能为新血液持续造血吗?还是都靠一场场比赛的临时拼命去缓冲?这是不是个隐形的压力锅?哥们,你觉得传承到底靠谱不靠谱啊,这些年,谁是真的得到了足够的火种?
就这么看,传承或许不都是所谓的“责任传递”,其实也有人看不过去也不一定能做到布局上“代代相传”。反正我是看够了这些“师姐带师弟、师哥带师妹”的套路,似乎就只靠情谊和义务在撑着。那些所谓“传承大格局”,真能持续下去吗?还是只是一场“挂名的责任秀”?这想想都觉得挺荒谬。还是那句话,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下一次亮相,谁还会买账?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