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埃及在阿拉伯伊斯兰联合峰会上提出仿效北约模式,建立23国军事同盟应对以色列威胁。 该提案规定任何成员国遭受攻击将触发集体反击,并计划设立快速反应部队。 埃及自诩军事实力最强,要求担任联盟最高指挥官并将总部设在开罗。
这一提议源于阿拉伯国家的安全焦虑。以色列近期对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也门和卡塔尔等多国采取军事行动,促使地区国家寻求“抱团取暖”。 对埃及而言,卡塔尔遭遇空袭而美国未提供实质支援,让同样扮演斡旋者角色的埃及担忧自己成为“下一个卡塔尔”。
埃及的算盘远不止于此。 一位埃及外交官透露,埃及认为从军事实力和经验上看,自己最适合担任最高指挥官。 埃及总统塞西在峰会上直接将以色列称为“敌人”,此举耐人寻味,因为埃及与以色列签有46年的和平条约,过去从未如此强硬发声。
提案很快遭到卡塔尔和阿联酋的反对,两国明确不同意埃及担任领导职务。 海湾国家甚至否认在峰会上讨论过此事,可能是为了避免在此敏感时期引发以色列或美国的进一步行动。
分歧表面上是领导权之争,背后则涉及各国出兵比例、安全依赖等深层次矛盾。 以卡塔尔为例,空袭事件后美国特朗普向其做出安全承诺,宣称不会再让卡塔尔遭遇类似事件。 这使卡塔尔认为在当前美国态度下,对以色列采取行动可能徒劳无功,甚至担心过度刺激会导致美国撤手不管。
中国中东问题专家孙德刚早在9月17日就指出,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同盟存在很多分歧,除非中东局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动,否则难以达成。 这一预判随着埃及提案的失败迅速得到验证。
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够团结是历史遗留问题。 1967年的阿拉伯联军曾试图对抗以色列,结果六天战争中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相继失守。 如今,许多阿拉伯国家在安全上仍依赖美国,甚至与以色列有和平协议或秘密合作。 埃及自身每年就从美国获得13亿美元军事援助。
就在埃及联盟计划破产的同时,中东安全格局呈现新的动向。 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共同防御协议,明确规定“对任一国家的攻击即视为对两国的侵略”,且涵盖“所有军事手段”。 这意味着沙特首次获得了潜在的核保护伞,巴基斯坦拥有约170枚核弹头及可覆盖以色列的中程弹道导弹。
该协议被看作是对美国单极霸权的“用脚投票”。 沙特在协议中明确表示“继续购买美国武器,但不再依赖其安全承诺”,标志着“石油换安全”模式的终结。 协议签署次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罕见公开表示“愿重启巴以和谈”。
沙特和巴基斯坦还允许其他国家加入这一防御协议,阿联酋和卡塔尔已表示出兴趣。 这种“核心先行、逐步扩容”的模式,相比埃及一口吃成23国同盟的提案,显得更为务实。
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近年来持续上升。 2023年3月,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和解,直接改变了中东敌对格局。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务实合作,从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到伊拉克学校建设,用共赢项目赢得地区国家信任。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对中东军售份额已从2020年的8%跃升至2024年的15%。 中国武器在中东走红靠的是硬核实力,如彩虹-4无人机能在50多度高温下稳定飞行,价格只有美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中东安全架构正处于历史性转型期。 美国沉迷“武力威慑”,俄罗斯聚焦“地缘交易”,而中国则抓住政治解决的核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随着沙巴协议的签署和埃及联盟计划的失败,中东国家正在调整安全策略,逐步摆脱对美国军事保护的依赖,转向更加自主多元的合作模式。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