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这波操作,真是把老顾客的心都伤透了
谁能想到,一家餐厅的公关能把自己作进坑里?西贝这回算是给大伙儿上了一课。本来以为贾国龙当年后厨曝光已经是公关灾难的天花板了,结果人家自己一个转身,又把天花板给捅破了。这次不是卫生问题,也不是定价争议,而是直接戳中了人心最软的地方——一个从小吃到大的孩子,哭着跑进店里说“我以为再也吃不上西贝了”。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酸,可偏偏,西贝的回应方式,像是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
这事儿得从一个叫毛毛的孩子说起。两岁起就在西贝吃饭,吃到上小学,吃成了“熟客”。妈妈听说最近西贝被曝出预制菜的事儿,心里不踏实,就跟孩子说:“咱不去店里吃了。”结果毛毛不干,又哭又闹,拿玩具哄都不行。最后妈妈心软了,带他去了。孩子一进门,直接扑向那个熟悉的女服务员,眼泪汪汪地说:“阿姨,我以为再也吃不上了。”这话要是拍成广告片,估计能拿奖。可现实是,这场景被西贝官方当成了“温情营销”的素材,发在公众号上,配文还带着点“看,我们多受欢迎”的得意劲儿。
问题就出在这儿。你家孩子对某个品牌有感情,那是真感情。可你拿这份感情去打广告,尤其是在风口浪尖上,就有点不地道了。尤其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西贝不少菜品是预制菜,后厨加热就行。你让一个孩子哭着说“吃不到西贝了”,可他吃的可能根本不是现做的饭菜,而是冷冻库里拿出来解冻的料理包。这感觉,就像你小时候最爱吃的妈妈牌红烧肉,突然告诉你,那其实是超市买的速食罐头。感情被消费了,信任也被打了折扣。
更绝的是评论区。有人直接开怼:“阿姨给你冻起来,70大寿拿出来吃,还是小时候那个味。”这话听着像玩笑,可细想真挺扎心的。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现在多少餐厅都在用,关键是怎么坦诚面对消费者。你非但不解释,还拿孩子的眼泪当营销工具,这就有点过了。消费者不是傻子,感情也不是随便就能拿来当流量密码的。
其实西贝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全是这一件事的锅。从当年“闭店”风波,到后来涨价又撤回,再到如今预制菜被曝光,每一次都在消耗品牌积累下来的好感。老顾客不是铁打的,他们也会寒心。尤其是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家庭,本来是冲着“放心”“干净”“有烟火气”来的,结果发现后厨是标准化流程,食材是中央厨房配送,连情感都被当成公关素材打包出售,这落差谁能受得了?
品牌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信任。你让我觉得安心,我愿意多花点钱。可一旦这层信任被打破,再想重建,难上加难。西贝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有没有诚意。你能不能大大方方说清楚哪些是现做的,哪些是预制的?能不能别拿孩子的眼泪去博同情?能不能少点“自我感动”,多点“用户视角”?
一个孩子的眼泪,不该成为品牌危机公关的背景板。感情这东西,经不起反复消费。西贝要是还想着长远发展,不如先把姿态放低点,把话说明白,把心捂热了,再谈别的。
“感情不是营销工具,信任一旦失去,再难找回。”
资料来源:西贝莜面村官方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新京报、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