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1-20 19:33 点击次数:160

滴滴高德悄悄杀回万亿市场,城际巴士白菜价复活,背后藏着6亿人的出行密码!

这个国庆假期,当无数人盯着12306抢高铁票时,一群年轻人悄悄打开手机,买了张19.8元的大巴票。从深圳到珠海,一杯奶茶的价钱,就能跨越一百多公里。

高铁票秒光,顺风车司机临时加价,我差点以为回不了家。”在深圳工作的95后小林刷抖音时,偶然看到一条城际大巴的广告深圳到江门19.8元。他半信半疑地下单,结果体验远超预期,电动巴士干净平稳,座位带充电口,直接从公司附近的商圈上车,不用折腾去偏远的客运站。

这种“白菜价+点对点”的出行方式,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蔓延。数据显示,国庆期间深圳巴士集团每天从前海发往中山,广州等地的班次超过260班,日均客流突破1.4万人次。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是滴滴,高德等互联网平台的暗中布局。

城际出行是个年GMV高达5000亿的市场,但互联网覆盖率只有7%-10%。高铁虽快,覆盖却有限。顺风车价格不透明,司机临时取消订单是常态。传统客运站班次少,位置偏,年轻人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折腾。

滴滴和高德看准了这个空白地带。它们用大数据动态规划线路,把“固定班次”变成“动态拼车”。比如滴滴的站点巴士,已经覆盖超110个城市,用户在App上能实时看到车辆位置,自主选择上下车点。甚至设置了“便民招呼站”,像打网约车一样随叫随停。

更狠的是价格战。从深圳到广州,高铁二等座74.5元,而城际大巴普遍30元以内,部分平台甚至打出9.9元,19.8元的体验价。有业内人士直言,“平台就是在烧钱换市场,但只要上座率够高,薄利多销也能盈利。”

如果你还对大巴的印象停留在“破旧,颠簸,闷热”,那真的需要更新认知了。现在的城际大巴清一色电动化,软座,充电口,空调成为标配。行车平稳度甚至堪比专车,有人开玩笑,“车上补一觉,醒来已到跨城商圈门口。”

线路设计也更人性化。传统客运站多在郊区,而城际大巴直接停靠地铁口,大型社区或商业中心。在深圳科技园上班的李女士说,“从前海到中山,下楼坐车比去高铁站还方便。”这种“点对点”接驳,尤其适合携带行李或拖家带口的旅客。

节假日更是需求爆发期。今年国庆,不少高铁票一开售就抢空,而城际大巴因为班次灵活,余量充足,成了“捡漏神器”。有家庭游客分享,“一家四口从深圳去珠海,大巴总花费不到80元,比打车便宜太多。”

城际大巴的复苏,离不开硬基建的支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接连通车,大幅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以前从深圳到中山要绕行虎门大桥,堵车时得花3小时。深中通道开通后,1小时内直达。

路网畅通让大巴的时效性大幅提升。加上电动巴士的能耗成本比燃油车低50%以上,企业更有底气维持低价。一位运营经理透露,“电动车充满电就能跑往返,成本可控,哪怕票价低也不亏。”

城际大巴的这场“翻身仗”,看似是价格战的结果,实则是精准匹配需求后的必然。当出行市场越来越细分,“慢而省”的选项反而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