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再次降息25个基点,但内部罕见分歧与鲍威尔的“鹰派”表态让市场措手不及,而中国央行则在同日释放金融开放与规范化发展的清晰信号。
2025年10月31日,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同时聚焦于东西方两大央行。美联储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宣布年内第五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3.75%至4.00% 之间。
同时确认将于12月1日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操作。然而,市场还未来得及消化这一预期中的消息,就被美联储内部的严重分歧和主席鲍威尔的意外表态所震惊。
01 美联储的“迷雾中驾驶”,十月末的降息决策
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宣布了自2024年9月以来的第五次降息决定。
这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3.75%至4.00%,延续了9月份开始的降息周期。
与降息决定同时宣布的,还有将于12月1日结束缩表的操作,这一持续三年的行动即将画上句号。
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表示,“近几个月就业方面的下行风险有所上升”,构成此次降息的主要依据。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解读道:“本次美联储降息依然属于‘预防式降息’,近期‘通胀低于预期’叠加‘就业明显疲软’的数据组合为本次降息提供了支撑”。
02 议息会议现罕见分歧,双向反对票引关注
这次议息会议出现了罕见的一幕——双向分歧。投票结果显示,10票赞成、2票反对的决议背后,是两位持完全不同意见的委员。
堪萨斯联储主席杰弗里·施密德支持维持利率不变。
而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则认为应降息50个基点。这种同一会议上出现双向极端意见的情况,在美联储历史上颇为罕见。
上海证券报用“鲍威尔施展预期管理平衡术”来形容这次会议。
而威灵顿投资管理发布的研报则指出:“鲍威尔最出人意料的‘鹰派’表态暗示市场不应预期美联储将在12月份再次降息”。
03 数据真空下的决策困境,政府停摆的阴影
美联储此次决策面临着一个特殊困境——数据真空。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已“停摆”数周,导致数据收集和报告工作暂停。
这让美联储无法获取消费等关键数据。
鲍威尔反复提到,缺少官方经济数据参考让美联储难以获悉美国真实经济状况,他形象地比喻:“好比在大雾中开车,你会减速慢行”。
受美国政府“停摆”影响,美国9月非农就业报告至今尚未发布。
不过,有“小非农”之称的ADP替代指标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延续疲软。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美国私营部门就业岗位出现2023年3月以来最大降幅。
04 鲍威尔抛出意外信号,十二月降息非定局
市场原本预期美联储将在12月继续降息,但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改变了这一预期。
他明确表示,“需要考虑12月份利率行动的不确定性,12月份的利率下调并非定局”。
鲍威尔强调,“9月份至10月份的降息是风险管理式降息,12月份会议上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并非必然结果”。
这一表态立即影响了市场预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联储观察工具公布的数据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12月再次降息的概率已从一天前的90%大幅降至70%以下。
有着“美联储传声筒”之称的记者尼克·蒂米劳斯发表评论称,这明显是一次旨在重新夺回一定的政策灵活性的努力,以避免被迫采取某种特定行动。
05 中国经济政策稳健前行,央行同日多举措并进
统一本外币放款额度上限和余额管理,放款人任一时点的境外放款余额不得超过其境外放款余额上限。
同时,央行还设置了币种转换因子,以外币开展境外放款业务将额外占用境外放款额度,这一设计旨在鼓励更多使用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10月3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可持续金融标准,进一步修订《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王信还指出,央行将“支持在全球金融市场发行绿色金融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中国绿色资产,以金融业的双向开放,赋能绿色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
此外,央行还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整治非法买卖人民币相关事宜(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30日。
美联储在数据迷雾中艰难前行,而中国央行正通过清晰的政策路径展示其金融开放的决心。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10月3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支持在全球金融市场发行绿色金融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中国绿色资产”。
当美联储还在为下一次利率决策左右为难时,中国央行已经为国际投资者准备好了更多元的中国绿色资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