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根大舞台海外演出遇冷的旧事,至今仍值得深思。当那些以肢体残疾人为调侃对象的桥段在异国舞台上演时,台下没有预期的掌声与笑声,只有文化差异背后更本质的价值分歧——当地观众无法理解:为何要将弱势群体的伤痛,当作逗乐的工具?
这面镜子照向国内舞台,更显刺眼。比拿肢体残疾开涮更普遍的,是对精神病人的戏谑。打开电视,小品里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角色突然挤眉弄眼、语无伦次,旁人一句“这人有精神病吧”,便能换得满堂哄笑;有的剧情甚至将“精神病院”设定为搞笑场景,用夸张的“疯癫”言行制造包袱,仿佛精神病人的痛苦与挣扎,天生就该是供人取乐的素材。
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类似的桥段也曾多次出现。某小品中,演员刻意模仿精神病人的呆滞神态,用“胡言乱语”制造笑料,台下笑声越响,越像一记记耳光,打在真正经历过精神疾病痛苦的人身上。这些创作者或许以为,“精神病”只是个无关痛痒的标签,却忘了这个标签背后,是千万个正在与病魔抗争的生命,是无数个因家人患病而小心翼翼生活的家庭。
精神疾病从来不是“笑话”,而是需要正视的病痛。就像有人会患感冒、有人会得糖尿病,精神障碍也是大脑功能失调引发的疾病,患者本身并无过错。但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早已根深蒂固——“疯子”“不正常”“危险”,这些标签像无形的枷锁,让患者不敢求医,让康复者难以回归正常生活。他们本就活在病耻感的阴影里,舞台上的嘲讽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调侃正在潜移默化地强化偏见。当“精神病”成为搞笑的符号,观众会在笑声中默认“精神病人就该被嘲笑”,进而在现实中对这个群体更加冷漠、排斥。可谁又能保证,我们的家庭永远与精神疾病绝缘?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达6.8%,各类精神障碍的影响早已渗透到无数家庭。若你的亲人正在与抑郁症抗争,若你的朋友曾因焦虑症彻夜难眠,当他们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痛苦被当作笑料,心中该是何等的冰凉与绝望?
舞台从来不止是娱乐的载体,更该是传递善意与思考的窗口。真正的幽默,应源于生活的智慧、人性的温暖,而非对弱势群体的冒犯。当我们能对精神病人多一份理解——理解他们的挣扎与勇敢,理解他们对正常生活的渴望,舞台才会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舞台放下对病痛的调侃,需要创作者用同理心体察他人的不易,更需要每个观众在笑声响起前多一份思考:这笑声的背后,是否藏着不该被忽视的伤痕?
让舞台多些温度,让善意取代偏见,我们才能离一个更文明、更包容的社会,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