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7-10 12:46 点击次数:115

黄兴的革命生涯:配角

酒会掩护

筹备华兴会,图推翻清廷。

1903年11月4日,正值黄兴三十华诞,长沙西区一户寻常民宅内,欢声笑语,一场盛大的酒会正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宾主尽欢的表象之下,却蕴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秘密。国内率先树起反清民主革命旗帜的团体——华兴会,正是在这生日宴会的掩饰之下,悄然勾勒出了其雏形。

萧致治(武汉大学教授):此番举杯祝酒,实则是在暗中筹备华兴会的成立。与会者约有十几人。

饶怀民(湖南师范大学):他深信,若要引领一场革命浪潮,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务必将这股革命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

在一个月前的1903年10月5日,孙中山重返檀香山,日本之行后再度踏上这片土地。这是他第五次造访此地,同样也是在这里,九年前,孙中山创立了海外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

萧致治:即便相隔千里之遥,即便彼此并不相识,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而他在广东再度发起兴中会之际,黄兴却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未曾听闻孙中山的名字。黄兴在湖南创立华兴会,这从侧面进一步彰显了他们的共同目标——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当时,孙中山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广东及海外华侨之中,而黄兴的活动区域则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严峻关头,黄兴与比他年长八岁的孙中山同声相应,毅然踏上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革命道路。这两位革命先驱,一位远在海外,一位扎根国内,始终坚守着驱逐外敌、振兴中华的最初信念。

萧致治在19世纪的尾声,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觊觎中国的领土,掀起了一场疯狂的瓜分热潮,我国随时面临着被吞并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兴敏锐地洞察到民族危亡的严重性。他坚信,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拯救国家、守护民族尊严的使命。

黄兴,本名轸,后更名为兴,字号克强,其名之寓意,据传为振兴中华、复兴民族,以及克服强暴之意。

郭钦(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细观黄兴的革命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性格中隐藏的另一面。他时而显得沉稳、冷静、理智,然而转瞬之间,他又展现出偏激、倔强的特质。用湖南方言来形容,便是脾气刚烈、行事霸蛮。

革命者筹同盟会

黄兴威望胜过孙中山

自华兴会成立以来,黄兴毅然决然地变卖了长沙的祖产与农田,以此筹集革命所需的资金,并在长沙及邻近地区多次策划起义。1905年,在又一次起义计划胎死腹中后,黄兴被迫远赴日本。同年七月下旬,结束在伦敦、巴黎等地进行的革命宣传活动后,孙中山亦踏上了前往东京的航程。这两位将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终于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首次相聚。

饶怀民孙中山抵达日本后,向挚友宫崎滔天询问:目前东京有哪些知名的革命党人尚未见面?宫崎滔天回答:湖南有位名叫黄兴的革命党人,此刻也身处日本。您是否希望我引荐他来与您相见?孙中山则回应道:我更愿意亲自去拜访他。

郭钦:为何他当时迫切渴望与黄兴会面?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黄兴在国内度过了较长的岁月,并在国内学校接受教育,甚至曾考取秀才。这样的教育背景使他与当时在日本的众多留学生有着相似之处。因此,黄兴在日本留学生群体中享有崇高威望,并被他们视为同辈。其次,黄兴曾在武昌的两湖书院学习,与许多两湖地区的学生有着密切交往。而在日本,两湖籍留学生众多,革命运动中的两湖籍人士更是不在少数,这使黄兴成为了两湖籍或日本中国留学生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两方面正是孙中山所缺乏的。孙中山长期居于海外,在日本留学生中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孙中山于1895年踏上日本土地,并在那里创立了兴中会横滨分会。七年后,他离开日本,踏上了游历欧美的旅程。直至1905年重返日本,孙中山对留日学生的革命潜能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尽管在资历和年龄上均略胜一筹,孙中山仍主动拜访黄兴。在简短的寒暄之后,两人便摒弃了繁文缛节,展开了一场畅所欲言的交谈。

黄伟民(黄兴长孙回忆):自中山先生与黄兴结识以来,他们便就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各国政体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共识之下,他们均认为中国势在必行地进行革命。两人的见解不谋而合,相谈甚欢。孙中山随即分享了他所创立的兴中会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黄兴也向孙中山详细介绍了华兴会的相关情况。

饶怀民二人初次相逢,便似故人重逢,相谈甚欢,恨相逢之晚。孙中山提出,宜成立一个组织,以期团结一致,汇聚力量。黄兴闻言,亦表示深表赞同。

组织起义回国

战斗中失去两指

在孙、黄二人初次会面后的短短一个月内,即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宣告成立。该组织的核心成员均源自孙中山所创立的兴中会以及黄兴所创办的华兴会。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政治纲领。孙中山,时年39岁,被推举为总理;而黄兴,31岁,则执掌执行部庶务,从而成为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人物。

得益于黄兴的鼎力推荐,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得以稳固,随后的两年里,他踏足东南亚的多个角落,向海外侨胞宣讲革命理念、筹集资金,并在若干地区建立了同盟会分支。与此同时,黄兴肩负起领导国内革命武装起义的重担。他们历经波折,可谓是一再受挫,但每次失败都激发出更强烈的战斗意志。

傅国涌(作家):他行动力极强,诸多艰难险阻之役,实则均由他亲自率军攻坚。

萧致治:在国内策划指挥活动、组织武装起义、开展宣传、动员各方力量投身革命……这些事务均由黄兴亲自操持。自是,他亦会与孙中山商讨,孙中山亦会提供若干宝贵意见。

自1905年至1911年,黄兴在这六年间屡次投身或领率了多场起义。他在广西、越南、云南及广东等地,带领了一波又一波的武装斗争。在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激战中,黄兴挥笔写下诀别之作,不幸在交锋中右手受伤,致使两指被截。

傅国涌观察可见,黄兴始终身先士卒,临危不惧,未曾置身于后方指挥。黄兴个性使然,因此也赢得了众多人对他的深深敬仰。

赫连勃勃(作家):在革命的风云变幻中,黄兴亲自领导了八次革命行动。在广州起义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他甚至险些与自己的儿子命丧黄泉。因此,黄兴在中国早期的革命事业中,贡献卓著。相较之下,孙中山先生则更多的是从幕后操控革命的航向。

甘为孙配

拒绝提前组建临时政府

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辛跋涉,以及无数次的峰回路转之后,某个不经意的时刻,革命的征程骤然迎来了转机,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烽火燃起。短短十八日之后,同盟会在国内的领军人物黄兴便抵达了武汉。传闻中,前线战士们听闻黄兴的到来,士气顿时高涨。两天后,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在街头巷尾的报纸上瞥见武昌已被革命党占领的消息,不禁喜形于色。11月24日,在国内外同袍的多次催促之下,孙中山毅然乘船踏上归途,重返祖国。

饶怀民:1911年12月24日,恰逢黄兴筹划组建南京临时政府之际,忽闻孙中山即将归国,他感慨道:“此刻不宜急于行动。若在孙先生抵达国内之前便先行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恐对孙先生不利。我们应当耐心等待孙先生归来,届时再行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郭钦他强调,革命的首要之务在于团结一心,而为了实现团结,我们必须摒弃争夺名利的心态。

傅国涌:在我国政治文化传统中,配角意识相对薄弱。然而,黄兴却是一位具备出色配角意识的人物,他心甘情愿地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全力支持孙中山的事业。

1911年12月25日,自武昌起义爆发已过两个半月,孙中山先生终抵上海,黄兴先生亲自前往吴淞口热情迎接。

赫连勃勃孙中山先生步下海轮的舷梯,现场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传闻中,他携带了巨额款项,于是众多记者好奇地询问:孙中山先生,您带来了什么?孙中山先生仍旧保持着革命者和演说家的风范,回答道:“我身上分文未带,所带回的唯有革命的精神。”这一言论充分展现了“孙大炮”这一绰号的由来,与他的人格特质相得益彰。而真正在国内默默奋斗、以生命投身革命事业的,正是黄兴这样的英雄人物。

1912年1月1日,南京见证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诞生,孙中山先生被举荐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与黄兴,革命舞台上的领衔主演与得力助手,他们携手共渡无数艰难险阻,终在革命曙光中迎来了辉煌的胜利。

饶怀民: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特命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及陆军参谋长。这两个职位地位显赫,足以见得孙中山对黄兴的信任之深,二人间的友谊非同寻常,彼此间相互扶持,紧密无间。

傅国涌应当指出,在辛亥革命那个时代,孙中山与黄兴的声望堪称旗鼓相当,而黄兴的声望甚至一度超越了孙中山。

黄兴与孙中山因二次革命分裂

支持者互相攻讦

1913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于上海不幸遭遇暗杀。面对此一命案,黄兴与孙中山,昔日携手并肩、并肩作战八年的战友,在应对策略上面临了关乎原则与理念的严峻考验。

郭钦:自宋案爆发以来,孙、黄二人的关系逐渐出现微妙变化。在处理宋案后续事宜的过程中,这成为了二人关系裂痕的开端。

萧致治:黄兴遇害后,人们普遍认为黄兴倾向于采取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而孙中山则坚决主张立即发起武装反抗袁世凯的斗争。

孙中山及激进派人士坚信,法律无法信赖,主张以武力对抗袁世凯;而黄兴与稳健派则认为,国民党缺乏足以与袁世凯抗衡的武装力量,武力抗争实属不切实际,应借助法律途径来推翻袁世凯。尽管二者均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却也各自受到了现实条件的限制。在孙中山的持续坚持下,革命党人终于在1913年发起了针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然而,这场革命迅速走向失败,孙中山与黄兴之间的关系亦陷入僵局。

郭钦1913年革命之败后,黄兴流亡至日本,孙中山亦同往。黄兴抵达日本后,首要之事便是拜访孙中山,却不料遭到了孙中山的严厉责骂。黄兴性格忠厚,面对责骂,他并未多言,但心中却甚感不悦。

孙中山与黄兴对于二次革命的失败仍旧争论不休,彼此间的分歧愈发显著。自那时起,他们各自的支持者开始相互指责,矛盾日益加剧,最终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了组织内部的分化。

郭钦当时,孙中山与黄兴之间的主要分歧聚焦于中华革命党的成立。这正是他们之间真正的分歧所在。

萧致治:孙中山倡议重振革命党之旗。摒弃原先的八个党派,他力主组建一个全新的中华革命党。在此新党中,所有成员均须恪遵他的领导,将他视为唯一的领袖,其他人则须绝对服从。这一点在中华革命党的誓词中亦有所体现。

最终,双方均未能使对方折服,黄兴坚决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遂选择悄无声息地离开日本,远赴美国。

郭钦分手之后,彼此间的私人情谊与革命情谊依旧维系。孙中山仍旧将中华革命党协理一职保留给黄兴,期待其归来共襄盛举。这一举措充分表明,孙中山对黄兴的信任未曾动摇。

袁世凯废除帝制

孙黄和解

当孙中山与黄兴各自在日本和美国投身于革命活动之际,国内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6年,袁世凯在孙中山及蔡锷等人连番电报催促下,被迫撤销帝制。此时,黄兴自旧金山启程,抵达东京,与孙中山实现了旧怨的冰释。

萧致治诚然,自结识之初至黄兴离世,两人之间虽有摩擦,但革命的友谊始终如一。黄兴始终坚定地捍卫孙中山的声望,而孙中山亦视黄兴为最信赖的伙伴。尽管孙、黄之间偶有争执,但他们的关系总体而言颇为融洽。这皆因他们怀揣着共同理想——齐心协力推动革命,共同为中华的将来奋斗。

在孙中山与黄兴的嫌隙得以化解的短短三个月后,黄兴不幸因病离世,享年42岁。他的安息之地,位于湖南省岳麓山的云麓峰,此处见证了国人对他的深切缅怀。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