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30 00:42 点击次数:119

中国第一艘潜水艇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

你知道中国第一艘潜水艇,第一艘现代常规潜艇,第一艘核潜艇是怎样诞生的吗?这些里程碑事件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本文将您深情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让您感受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发展祖国海军事业的壮志豪情。

01 中国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艇诞生的传奇历史

据查阅相关资料,中国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艇诞生于1880年,这是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

1、提出构想

1880年,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姓陈的“道员”首先提出建造潜水艇的构想。他自行设计了图纸,并向清政府大员请求支持,还表示若建成后试验证明不适用,工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开工建造:在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后,1880年夏,这艘潜水艇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当时这项工程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10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他们采购木材铁皮,动工兴建。

2、试航成功

试航时间:经过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潜水艇于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

试航结果:据记载,这艘潜水艇“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试航时,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3、后续情况

然而,这艘潜水艇在试航成功后便销声匿迹了,既没留下名称,也无更多记载,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尽管如此,这段历史仍然展现了当时中国军工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勇气,他们破除成见,追踪最新技术,为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尝试。

02 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建造出了第一艘现代常规潜艇,成为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中国第一艘现代常规潜艇是6603型潜艇(后改名为03型潜艇),其制造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以下是其制造过程的详细情况:

1、背景与起步

国际形势: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海上威胁,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国民党海军的袭扰。为了加强海防力量,中国急需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

技术引进: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有偿向中国转让了613型潜艇的建造权,并提供全套散件器材和设计图纸。

2、制造过程

开工建造:1955年4月,6603型潜艇的首艇在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许多关键部件和技术都依赖苏联提供。

下水与试航:1956年3月,首艇成功下水。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改进,1957年10月,该艇正式交付海军使用。

批量生产:在首艇成功的基础上,中国继续进行批量生产。截至1964年,江南造船厂和武汉造船厂共生产了21艘6603型潜艇。

3、技术特点与性能

设计特点:6603型潜艇是苏联613型潜艇的改进型,采用了水滴型设计,具备良好的水下航行性能。

性能参数:该型潜艇水面排水量1050吨,水下排水量1300吨,最大航速13节,最大潜深200米,自持力30天。它装备了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2枚鱼雷或22枚水雷。

4、意义与影响

技术积累:6603型潜艇的制造过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潜艇技术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潜艇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军事意义:该型潜艇的服役,使中国海军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成建制、有战斗力的水下力量,增强了沿海防御能力。

6603型潜艇的制造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潜艇制造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03 中国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建造出第一艘国产核潜艇,使中国海军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中国第一艘国产核潜艇的建造历程充满了艰辛与传奇,是中国核工业和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以下是其建造历程的详细介绍:

1、起步与决策

背景与决策: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的核潜艇相继下水,装备核潜艇成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潜艇。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初步设计:1958年,潜艇核动力设计团队组建,并开始初步设计。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仅有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科研人员将玩具模型一一拆开,摸索构思核潜艇的设计图纸。

2、预研与暂停

早期预研:最早期的预研工作只进行了3年,到了1961年,由于需要将重点精力放在原子弹、氢弹上,核潜艇项目被暂停,团队人员闲置了4年。

3、重新启动与攻坚

项目重启:1965年,周恩来总理在亲自主持的中央专委会上,讨论和批准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标志着核潜艇研制工作的重新启动。

陆上模式堆建设:1965年,核潜艇工程重新启动后,二机部负责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这也成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雏形。1969年,经过4年不分昼夜的奋战,“九〇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开始进行设备安装。核心设备是一台重达6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工程指挥部采取充分发动群众、集聚集体智慧的办法,通过10多辆大马力汽车牵引,翻越十几公里山路后将这个大家伙安全抵运基地。

核动力试验:1970年8月30日,核潜艇研制进入最后关头——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起堆试验。这是一个由数万台(件)设备、部件组成的非常复杂但又十分精密的系统,其质量是否过关、效能是否可靠,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才能作出结论。周恩来总理专门作出指示:“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这16字方针后来成为核潜艇研制建造的基本遵循。

4、设计与建造

设计优化:1966年12月,中国首艘核潜艇“091”的“水滴线型设计方案”得到中央批准,核潜艇的下水试验时间也被确定为1970年。黄旭华提出核潜艇的形态应该采用“水滴线型”,它的表面是光滑的圆形,在深海潜行阻力最小,但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设计。后来,聂荣臻元帅力挺黄旭华的意见,并在1966年的会议上予以明确,方才平息了争议。

建造过程:1968年11月23日,设计团队移师到葫芦岛军港,正式开工建造核潜艇。工人们用“分段建造法”把艇体拆成11段焊接,没先进设备就凭手工焊接,焊道得平得像镜面,海军驻厂军代表盯着每条缝,X光探伤合格率得100%;装配误差得控制在0.5毫米内,差一点就拆了重调。

5、下水与服役

成功下水: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葫芦岛成功下水,舷号为401。

正式服役:经过4年的海上试验,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6、意义与影响

技术积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过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核潜艇技术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核潜艇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军事意义:该型潜艇的服役,使中国海军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成建制、有战斗力的水下力量,增强了沿海防御能力,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第一艘国产核潜艇的建造历程,是中国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