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L的病灶,从来就不只在赛场上。
当JDG经理“哄着Kanavi打比赛”、默许二十万天价床垫的传闻不胫而走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畸形的竞技生态。一个被戏谑“精忠报国”的打野,一个在关键局表现失常的选手,为何能拥有如此超然的议价权?
答案藏在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根深蒂固。
第一层:选手的“退路”与“混日子”我们的许多选手,本质上是一群有天赋的“网瘾少年”。他们缺乏职业精神的锤炼,身后却有无数退路——做直播、当陪玩、做代练,哪怕月入四五千,也强过在工厂流水线上挣扎。电竞于他们,只是一份“来钱快”的工作,而非需要倾注全部荣誉感的志业。于是,我们看到了16强队伍去商K的荒唐,听到了“四强就算成功”的妥协。当努力只为赚钱,而非夺冠,赛场上自然难见破釜沉舟的血性。
第二层:俱乐部的“溺爱”与“纵容”
管理层的不作为,是选手骄纵的温床。从Doinb反复提及的“冰岛事件”便可窥见,许多俱乐部在管理上严重失职。他们过分迁就明星选手,用哄骗和物质满足代替严格的纪律约束,最终导致团队失控。这种“溺爱文化”不仅毁掉了队伍的凝聚力,更向整个环境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只要你有实力(或流量),规则就可以为你让步。
第三层:体系的“断层”与“恶性循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青训体系的崩塌。在“游戏是害人精”的普遍偏见下,青训体系举步维艰,人才出现断层。战队为求短期成绩,只能挥舞钞票引入韩援。18、19年此法或许有效,但如今已陷入恶性循环:越是依赖韩援,本土选手成长空间越小;本土选手越弱,就越要花天价引入更强韩援来填补窟窿。
而韩援的动机也截然不同。韩国选手面临兵役压力,世界冠军是他们的免死金牌,动力自然十足。反观我们的环境,既无此等外部压力,内部又缺乏荣誉驱动,最终只能靠金钱维系。但钱,买不来真正的冠军之心。
同为韩援,有人(如Tanzan)在逆境中刻苦训练,带领队伍前进;有人(如Kanavi)却在失利后轻描淡写:“是T1打得好。” 这其中的差距,岂是一张二十万的床垫能够弥补?
结语
LPL为什么出不了一个Faker?也复制不了他的五冠传奇?原因无他:当我们的选手在算计退路,管理层在无原则妥协,整个社会体系在扼杀未来之星时,我们又凭什么去奢望一个属于我们的王朝?
不破此三重困局,恐难再见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