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驶向国外的“留学”船票,如今成了乌克兰年轻人离家的唯一指望,可谁还记得,就在三年多前,他们本有机会亲手留住和平?
这事儿还得从2022年春天说起,那时候,一份长达17页的和平协议草案就摆在桌上。当时的气氛,怎么说呢,感觉和平就差临门一脚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时任英国首相的约翰逊,风风火火地跑了趟基辅。
他这一去,可不是去当和事佬的。
约翰逊直接跟泽连斯基摊牌,意思很明确:这字,不能签。还拍着胸脯打包票,说西方世界会提供“胜利所需的一切”,要武器给武器,要钱给钱。这一下,就把那份和平协议给彻底搅黄了。
这操作,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但现在回头看,西方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他们那时候压根就没想过和平,满脑子都是“俄罗斯马上就要崩了”的狂热念头。在他们眼里,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稳赚不赔的豪赌。
美国有个叫詹姆斯·卡特的军事专家,当时就泼了盆冷水,警告说西方可能上当了,这根本不是什么闪电战,而是一场拼耐力的马拉松。结果呢?没人听。西方一股脑地把宝全押在了经济制裁和军事援助上,觉得自己稳赢。
结果,赌输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那个所谓的“坦克联盟”。2023年初,西方国家敲锣打鼓地宣布要给乌克兰送坦克,德国的“豹-2”,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听着都挺唬人。乌克兰那边也是翘首以盼,觉得有了这些“铁疙瘩”,春季反攻肯定能把俄军打回老家。
可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说好的坦克,要么就是在仓库里等着维修,要么就是人员培训跟不上,磨磨蹭蹭大半年,最后送到前线的数量跟当初承诺的比,简直就是个笑话。好不容易开上战场的,没几天就在俄军的炮火和无人机下成了一堆废铁。
那场被寄予厚望的大反攻,最后打成了一场悲剧。连《纽约时报》这种一向力挺乌克兰的媒体,都不得不发文承认,这是一次彻底的战略误判。可承认有什么用呢?人死不能复生,丢掉的土地也回不来了。
战场的失利只是冰山一角,另一边的经济战,更是打得一地鸡毛。
西方一开始的算盘是,把俄罗斯踢出SWIFT结算系统,冻结他们的海外资产,让卢布变成废纸。这招听着挺狠,结果俄罗斯不慌不忙,直接宣布天然气、石油出口必须用卢布结算。你爱买不买。
这下轮到欧洲傻眼了。特别是德国,工业的命脉就指着俄罗斯那便宜的天然气呢,现在气源一断,好多化工厂直接减产停工。法国的老百姓也倒霉,电费蹭蹭往上涨,三天两头上街抗议。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眼看着欧洲盟友冷得直哆嗦,它立马当起了“活雷锋”,把自己家的液化天然气用船运过去,价格嘛,翻了好几倍。欧洲人心里那叫一个苦,明知道被宰,还只能捏着鼻子买。这盟友当的,实在是有点“塑料”。
就在西方为能源和援助扯皮的时候,一个谁也没想到的角色,悄悄成了这场冲突里的“隐性赢家”。
你可能想不到,是“中国制造”。
这场仗打到后面,拼的已经不是什么高科技武器了,而是谁的家底厚,谁的生产线能不停地转。在这方面,整个北约绑一块儿,都被比下去了。
举个例子,就说炮弹。乌克兰前线一天就得消耗好几千发,北约三十个国家,吭哧吭哧忙活了两年多,凑出来的炮弹还不够乌克兰打几个月的。可你知道中国一家主力炮弹厂的月产能是多少吗?说出来吓你一跳,是15万枚。换句话说,人家一家工厂在正常状态下,干一天半的活,就够乌克兰打上一个月了。
还有无人机。现在战场上,几百美元一架的民用无人机,绑个炸弹,效果比几百万美元的导弹还好使。俄罗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年产能提到几万架,而中国几家头部无人机厂商的年产能,是以百万计的。
战场上更是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影子。俄军士兵手里拿的电波探测器,是广东产的;头上戴的头盔,是浙江产的。乌克兰士兵呢,在车库里用大疆的零件自己组装无人机。这些东西便宜又好用,几百美元就能实现西方上万美元军规产品的功能。
这场冲突像一个“露天实验室”,把中国恐怖的工业实力和军民融合能力,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白宫有个前助理国务卿叫库珀的,后来都承认,他们完全低估了中国的潜力。
牌桌上的玩家,心态也早就变了。
普京的停火条件,从2022年的“可以谈”,变成了现在的“没得谈”,要求乌克兰彻底“非军事化”,还得承认乌东四州是俄罗斯的。这哪是谈判,这简直就是逼着对方签城下之盟。
美国那边呢,眼看这成了个无底洞,特朗普已经急着要“止损”了,放话说要在50天内搞定停火协议。这可不是什么善心大发,纯粹是觉得再这么耗下去,本钱都捞不回来了。
最尴尬的是欧洲。当初跟着美国摇旗呐喊最凶的就是他们,现在美俄坐下来谈欧洲未来的安全格局,他们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门外听信儿。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老牌强国,在这场博弈里,彻底沦为了配角。
说到底,这场冲突的根子,还得追溯到苏联解体后。美国有个国际问题专家叫托马斯·弗里曼,他就直言不讳地说,是美国主导的北约不断东扩,一步步把俄罗斯逼到了墙角。从1991年开始,北约的边界线向东推进了1000多公里,几乎把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地带全给吞了。这种做法,用俄罗斯的话说,就是“把刀架在了脖子上”。
可笑的是,在这场悲剧中,唯一稳赚不赔的,竟然是美国的军火商。有个在美国国防部干了很多年的老哥叫富兰克林·斯平尼,他就说,这场仗能打起来,军工复合体“功不可没”。乌克兰的废墟,堆起的是他们的利润金字塔。
当和平的橄榄枝被轻易折断,种下的仇恨便会在这片焦土上疯狂生长,只是不知道,谁能在这场游戏中,收获到真正的胜利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