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的一句硬话把整个局势推向了新的临界点。不是普京亲自开口,而是他极为倚重的安全高官,代表#热点新知#俄罗斯高调点名日本:“立刻停止自杀式军事化政策,停止对中俄炫耀武力。”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赤裸裸的警告。普京本人保持沉默,但稳坐贵宾席的形象,和幕僚的强硬发言,形成了典型的俄罗斯“冷静+强硬”组合拳。
日本的军事化步伐已经彻底突破了战后底线。2022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安保战略,防卫预算连年暴涨,紧跟俄乌冲突的节奏,把俄罗斯明晃晃列入“安全威胁”名单,把中国点名为“最大挑战”。2023年,东京宣布大规模部署改进型反舰导弹、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日本国内媒体还在给这些动作洗地,说是“安全升级”,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在为进攻做准备,不再是所谓的“专守防卫”。
更夸张的是日本和北约的互动。海上自卫队已经和北约舰队密切合作,北约计划直接利用日本舰队在全球行动。美日联合军演的力度和频率连年升级,最新的“坚决之龙”军演直接把“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搬到了日本本土。要知道,美军的“堤丰”部署到哪儿,基本就不会撤。去年10月,俄罗斯外交部已经警告过美日,两国却偏偏装聋作哑,照常推进。这回扎哈罗娃再度发声,点名批评美日借军演在日本部署中导,很明显,俄罗斯的耐心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日本还不满足,还要在美方技术加持下玩高超音速导弹。7月,日本“高速滑翔弹”在美国试射成功,射程上千公里,完全具备对外进攻能力。日方嘴上说是“岛屿防御用”,可这种性能参数摆明了不是防御武器。哪怕和中国自研的高超音速导弹比还有差距,速度、机动性都不足,可只要日本敢亮出来,俄罗斯的反应只会更强烈。防卫经费突破GDP 2%,标志着日本战后“专守防卫”原则正式被抛弃。日本政坛不断鼓吹“北方领土”主权,教科书、纪念活动都在强化对俄敌意。俄方对这些动作的定义只有一个词:挑衅。
帕特鲁舍夫在公开场合,直接把话挑明:日本的军事化,就是自寻死路。北约和日本一条道走到黑,俄罗斯绝不会无动于衷。俄军在远东加速扩军,优先增强太平洋舰队,已经是公开的国策。南千岛群岛争端本就难解,日本还要试图加码军备竞赛,俄方怎么可能坐视?普京选择沉默,就是把主动权留在手里,一旦日本进一步突破红线,俄罗斯的反制措施随时可能启动。
中俄的统一战线在这场纪念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方面强调和平纪念、正视历史,但底线同样拉得很死:坚决反对日本翻案,警惕日本军事化。中国外交部表态说得很清楚,要求日本避免错误方向,正视历史教训。北京的舞台上,中俄领导人并肩而坐,帕特鲁舍夫发言,普京稳坐阵中,这就是对日本最直接、最高规格的战略警告。
日本国内其实很清楚自己在玩火。一边要安抚国内强硬派,一边又要对外低调应对。防卫省发言人对媒体说“政策不变”,外务省讨论要在联合国场合强调“防御性质”,首相本人几天后才在国会答辩中小心翼翼地提到“持续关注邻国动态”。日本媒体和舆论分裂,左翼呼吁不要刺激大国,右翼继续高喊“依靠美日同盟”。反战团体趁机上街,举牌抗议防卫预算暴涨,但声音在主流舆论里几乎听不到。
俄罗斯没有收敛火力。帕特鲁舍夫发言后,俄外交部接着补刀:“日本的选择将影响双边关系的未来。”俄媒评论直接把二战背景拉出来,称日本正在重蹈历史覆辙。俄罗斯安全圈普遍认为,日本的军事扩张和北约东扩是亚太安全的最大变量。只要日本还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俄方的战略反制措施只会越来越硬。
俄日关系的困局,是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叠加。南千岛群岛的主权争端、二战未竟的账本、俄乌冲突后的阵营对立,把日本推向了彻底站队西方的轨道。日本对俄制裁不断追加,从能源到金融全线开火。俄方的回应也水涨船高,远东军力部署、海军扩编、导弹试射,步步紧逼。表面看俄日还在维持外交渠道,实质上两国已陷入准冷战状态。
国际舆论对这场风暴的解读极其分裂。西方媒体渲染“中俄联手施压日本”,中国媒体强调“历史警示与和平追求”,日本右派媒体则试图把自己包装成“被威胁的受害者”。但在北京纪念活动的舞台上,中俄的战略合拍和日本的被动处境,谁的信号更强,一目了然。
对日本来说,当前的战略环境极其危险。一边要向美国和北约展示忠诚,争取战略庇护,一边又必须面对中俄的强硬反制。美日同盟的承诺很响,但真遇到危机,美国会为日本冒多大风险?没人能打包票。日本越是依赖外部大国,越是被卷进大国博弈的漩涡。现在的日本,已经很难再回到“和平宪法、不涉外战”的时代,防卫预算、武器采购、军备部署,每一样都在突破底线。
俄罗斯的“狠话”其实是底线宣示。只要日本敢把导弹、舰队、军演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俄方就会用实际行动回应。中俄的协同反制,已经不是口头威胁,而是战略现实。日本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做出危及中俄安全的举动,后果自负。哪怕不是直接军事冲突,也会在外交、经济、地缘战略上被全面孤立和挤压。
北京纪念活动上的一幕,既是历史的回声,也是现实的预警。中俄完成统一战线,日本突破底线,已经步入战略险区。对日本来说,现在是唯一的窗口期,理智收手,避免成为大国对抗的牺牲品。否则,等待它的只会是更大的风险和更深的困境。历史不会原地踏步,战略红线一旦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