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耀世娱乐介绍
发布日期:2025-08-26 19:32 点击次数:111

阜沙镇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家属并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

一位96岁的老人走了,带走了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

他叫冯金胜,是阜沙镇丰联村人。

就在他去世三个月后,家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这枚纪念章金光闪闪,沉甸甸的,背后藏着的是一位老兵的烽火人生。

时间回到八十多年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最艰难的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冯金胜才8岁。

谁都没料到,5年后,这个才13岁的阜沙少年竟然扛起枪走上了战场。

放在今天,13岁还是个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纪,可那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说起这事儿,村里老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金胜那孩子,打小就有骨气!”

1942年秋天,冯金胜正式加入中山九区抗日游击队。

那会儿打鬼子可不比现在电视剧里演的那么风光,整天东躲西藏,吃的都是粗粮野菜,穿的更是补丁摞补丁。

可这小伙子从来没喊过苦,反倒越战越勇。

到了1945年初,组织上又交给他一个新任务——回到大有乡秘密发动进步青年参加游击队。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会儿敌特到处都有,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

可冯金胜硬是凭着一股子机灵劲,愣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发展了不少抗日力量。

要说这老冯可真不是一般人,打鬼子的时候他在前线拼命,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在大有乡搞起了“反三征”斗争,还当上了九区抗征协会第六分会会长。

那时候的工作可比现在啥项目经理难多了,既要动员群众,又要防备特务,整天提心吊胆的,可他从没打过退堂鼓。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老战士本可以享享清福,可他却选择继续扎根基层,为家乡父老服务。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个“闲不住的人”。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他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就像咱老百姓常说的“老黄牛”,默默耕耘不求回报。

今年8月20日,阜沙镇副镇长陈锃诚带队来到冯家,亲手将这枚珍贵的纪念章交到冯金胜儿子冯满佳手中。

两人坐在一块儿聊了很久,从抗战往事说到如今的生活。

陈锃诚说得实在:“老一辈的打拼,咱们不能忘,也忘不了。”这话听着朴素,可分量不轻。

这不只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一种承诺,对历史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嘴,现在有些年轻人总觉得历史离自己很远,说什么“那都是老黄历了”。

可要我说啊,没有老一辈人的13岁,哪来咱们现在的舒坦日子?

没有他们在枪林弹雨里的坚守,哪能换来咱们今天喝茶聊天的自在?

这话可能不太中听,可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如今阜沙镇正全力打造“精品阜沙”,推动高质量发展。

说起来,这其实就是对老一辈精神最好的传承。

为啥这么说?

你看啊,当年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啥?

不就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现在咱们把家乡建设好了,把经济发展起来了,让大伙儿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不正是他们当年拼命想要实现的愿望吗?

镇里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这回也发了话,要把优抚政策落到实处,主动关心烈属生活,帮着解决实际困难。

这话听着暖心,让“尊崇英雄、关爱烈属”不再只是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

那枚纪念章现在静静地躺在冯家,金光灿灿的,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它记录的不仅是一位老兵的荣光,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每次看到它,都会让人想起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想起那些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这些故事值得被记住,这些精神值得被传承。

毕竟,一个懂得铭记历史的民族,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本文只是休闲娱乐,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推荐资讯
友情链接: